侵权投诉
搜索
更多>> 热门搜索: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驶向智能社会 华为能否成为照亮前方的那座灯塔?

2017-06-19 09:36
来源: C114

继农业革命、工业革命、信息革命之后,数字世界的大航海时代扬帆起航,有待新的重大创新与突破,特别是在基础科学领域。攻入本行业“无人区”、站在时代前沿的华为,又将会怎么做?“探索”,是它给出的答案。

在华为眼中,探索是一切创新的基础,是牵引人类社会进步的源动力。工业革命的发源地英国伦敦,2017华为欧洲创新日现场,讲台背板上一座星空下高高耸立、照亮远方的灯塔吸引了所有人的视线。华为也藉此表明了自己的决心——通过ICT产业的技术创新以及生态创新,用探索之光照亮人类前进的道路。

“正在到来的智能社会将是一次深刻的社会巨变,今天尚且无法全面认识它的深度和广度。但有一点确定的是,ICT技术将是智能社会背后最重要的基石和关键的使能技术。我们将持续聚焦管道战略,做智能社会的使能者。”华为副董事长、轮值CEO胡厚崑在创新日活动上的媒体采访中表示。

面对欧洲数字化,他亦申明了华为的承诺,包括持续加大创新投资,与当地伙伴进行更密切合作;积极参与数字基础设施建设,协助运营商及各行业进行数字化转型;发展数字生态系统,立足欧洲、连接全球,将欧洲创新成果带向全球。

探索,照亮前行之路

AlphaGo打败了人类顶级棋手、无人驾驶汽车累计行驶了数百万公里、无人机被快递公司用来送货……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人类社会未来的演进形态将是一个“万物感知、万物互联、万物智能”的智能社会。

胡厚崑阐述道,在智能社会,传感器会无处不在,植入所有设备;5G和网络技术将提供无处不在的联接;得益于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数字大脑”将应“云”而生——正是基于这样的洞察和假设,华为一直致力于打造智能社会的“端、管、云”技术架构。

然而,在迈向智能社会的过程中,充斥着各种挑战与不确定性,甚至“黑天鹅群飞”;按部就班式的创新、“烟囱式”的创新也已不适用于今时今日的ICT产业,因为新的架构标准乃至行业组织都尚未成型,行业正在呼唤新的灯塔。华为的哲学则是敢于拥抱颠覆,“让黑天鹅在咖啡杯中飞翔”,以确定性应对不确定性、用规则约束发展的边界,而这需要在理论技术、工程方法、系统架构等方面坚持不懈地进行探索、研究。

企业是探索的主要载体之一;上世纪初,奥地利政治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Alois Schumpeter)提出“企业家的职能在于创新”,这一观点至今仍然被广泛认可。华为创始人、总裁任正非曾在去年的全国科技创新大会汇报发言中强调,如今的华为要以战略耐性和巨大投入追求重大创新、用最优秀的人去培养更优秀的人,肩负起创立引导理论的责任。

在华为,从事研究与开发的人员约有8万名,占比员工总数的45%(2016年底数据);它很早开始就将销售收入的10%以上用于研发创新,过去十年中累计投入了3130亿元(450.7亿美元),其中2016年达到763.91亿元(110亿美元),占比14.6%;通过全球15个研究院/所、36个联合创新中心,在全球范围内开展创新合作,共同推动技术的进步。

同时,对基础科学这一无法带来直接收入的领域的投入,亦是这家公司探索努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胡厚崑曾以“冰山隐藏在海面下那80-90%的依托”来形容。华为设立的“2012实验室”已然名声在外,其去年对基础科学的投入也达到了惊人的20亿美元左右——在其规划中,未来基础科学研究的投入更将逐渐增至研发费用的20-30%。

探索中的华为也不再强调创新要围绕商业需求,对所谓“失败”更为包容:“唯有通过不断的试错才有可能在‘无人区’一点点找到正确的前进方向。比如走过一条路后发现此路不通,告诉你的同伴要换条路走,那也是成功、也照亮了前方。”

数字化欧洲的贡献者与使能者

朝向智能社会,数字世界的大航海时代扬帆起航。数字化在个人、企业乃至整个社会的普遍发生,在带来诸多新问题的同时也创造出广袤增长空间、蕴含无限红利,成为ICT界新的“风口”。全球创新与价值高地的欧洲同样对数字化有着迫切诉求,各国已经充分认识到数字化的重要性和紧迫性,2016年德国发布“数字战略2025”,英国也在今年3月正式出台数字化战略。

胡厚崑称,欧洲有着强大的工业基础,尤其是在汽车制造、能源、电力设备等方面,因而行业数字化转型对欧洲的经济发展非常关键,对全球也具有示范作用。欧洲还同时拥有悠久的创新历史、丰富的专业人才以及扎实的科研能力——2017年全球联接指数显示,IT从业人员数量前十排行榜中,欧洲国家占了5个。此外,2G、3G和4G等主流无线技术都发源于欧洲,欧洲也将在5G领域发挥主导作用;在高性能计算和云技术方面,欧洲亦进行了远景规划。

但在同时,宽带基础设施不足、投资不足、数字化人才供应不足等问题阻碍了欧洲的数字化进程。譬如根据欧盟2017年进度报告,欧盟国家30Mbps宽带的覆盖率为76%,在农村地区这一数字仅为40%;而在韩国和日本,100Mbps的宽带覆盖率已达99%。

“我们看到欧洲在未来面临巨大的转型机会,在这个过程中,我想华为是可以作出积极贡献的。”胡厚崑细数说,华为的贡献反映在几个层面,第一是依靠马拉松一样长期投资于技术创新和基础研究,所获得的有竞争力的技术与产品,包括相当完整的未来5G所需的网络技术和一部分终端技术;二是通过与各类行业伙伴紧密合作,为欧洲不同行业不同客户提供的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比如其与IBM、德国电信共同提供的解决方案,帮助DHL数字化仓储调度与物流园区监测,令DHL物流园区效率提升了30%以上、成本降低了50%以上;三是开放的生态,这也是华为为客户所提供价值中的重要一环。

华为亦将自身定位为欧洲数字化转型的使能者,这一定位基于与客户、与行业伙伴之间紧密的创新合作来实现:“数字化一定是ICT技术与各个行业运营的深入结合。我们非常自信华为有非常棒的技术,不管是在网络侧还是在其他的领域,而要将这些技术转化为行业数字化乃至整个社会发展的驱动力,离不开产业界各方以及行业伙伴的共同努力。”

他还指出,要让宽带网络成为欧洲数字化转型的关键使能器。一是要扩大宽带网络覆盖,尤其是边远地区宽带覆盖;二是要提升网络性能,实现宽带网络发展以应用为驱动、以创新为驱动,满足高清视频、自动控制等应用场景;三是政府可出台有利政策,吸引私营部门长期投资,实现利益共享。

呼朋唤友砥砺同行

“独行快、众行远”,探索的道路上需要呼朋唤友、砥砺同行。在采访中,生态是胡厚崑提及次数最多的词汇,在他的定义中这是产学政研各方在同一个愿景下形成的共生、共赢的利益共同体,通过多种方式的合作来共同创造价值。

他以欧洲举例说,华为进入欧洲市场17年来,秉承“在欧洲、为欧洲”的理念,在努力为客户创造价值、助力欧洲数字化进程的同时,构筑起了范围极其广泛的数字生态体系。

在欧洲,华为设有18个研发机构,研究领域包括5G、硬件工程、物联网与车联网、先进制造与测试等,未来还将进一步加大投入;与运营商客户建立了20多个联合创新中心,联合开发和深度验证相关技术;参与欧盟“地平线2020(Horizon 2020)”项目,签署了数百项技术合作协议。

同时,华为与产业界各方以及行业伙伴进行跨行业、跨区域的开放合作,比如2016年9月在德国慕尼黑携手奥迪、宝马、戴姆勒、爱立信、英特尔、诺基亚及高通成立了全球首个5G创新跨行业联盟“5G汽车联盟(5GAA)”,共同为车联网及智能驾驶探索行业转型之路。它亦致力于在欧洲推广沃土计划、Open Lab、X Labs等聚合各界力量共同创新的项目。

“一杯咖啡吸收宇宙能量”,华为还提倡团结世界所有同方向的科学家,甚至尝试人才“众筹”。在欧洲,它已经充分融入了当地学术界,将欧洲的基础科学研究和创新领域成果与华为的产业能力结合起来,形成立足欧洲、连接全球的宏大布局。包括通过发起创新研究计划(HIRP),与超过150所高校、研究机构达成合作,累计投入10亿美元赞助其研究项目。本届创新日活动期间,华为与爱丁堡大学签署了共建联合实验室的协议,以支持前沿领域的理论研究。

人才培育亦是华为关注的重点之一。欧洲的数字化人才储备相对领先,但根据欧盟委员会发布的报告,欧盟仍有14%的人从来没上过网、44%的人缺乏基本的数字化技能、19%的人不具备任何数字化技能。但到2020年,欧盟90%的工作岗位需要数字化技能,其间存在很大差距。华为2008年启动了面向全球的“未来种子计划(Seeds for the Future)”,2011年将之引入了欧洲,其核心即是尽早开始培育数字化人才。目前为止,已经在欧洲30多个国家启动了这一计划,培养了1600多名大学生。

从五届欧洲创新日的变迁中,可以一定程度体会到这些生态方面举措所产生的积极影响。华为西欧地区部总裁彭博介绍说,过去几年中,创新日活动的商讨议题已经由设备层面的创新,发展为解决方案领域和生态领域的创新;平台性质也由产业界的协同互动,演变为面向政府、面向管制、面向产业政策、面向标准的全方位对接沟通;其所发挥的影响力也早已超出了ICT业界,渗透到整个欧洲社会之中,本届创新日活动即吸引了来自牛津大学、萨里大学、伦敦国王学院、IEEE、GSMA、汇丰银行、徕卡相机等学术界、产业界的专家精英以及媒体人士云集。

“华为在欧洲经营了17年,从供应商到Partner(合作伙伴),再到如今的Stakeholder(利益相关方),随着几种角色的转换,我们的心态和理念也在变化。作为一家供应商、作为一个伙伴,更多是在承担责任,要对你的技术、你的产品负责,做好你的解决方案和服务;但是当你作为一个利益相关方时,除了负责以外还有很多其他需要做的,你需要真正深度融入当地的生态环境、去作出贡献,也即是‘在欧洲,为欧洲’。华为对欧洲的投资、与当地领先企业建立伙伴关系、去发展生态联盟,正基于这种理念。”胡厚崑在采访的最后如是说道。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通信 猎头职位 更多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