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电缆“内定”全球网络流量的C位
据华尔街日报上周三报道,相关人士称美国官员正在阻碍一条由谷歌、脸书和中国企业PLDC(鹏博士控股子公司)合作的海底光缆,并进行安全审查。
该条光缆名叫PACIFIC LIGHT CABLE NETWORK(简称PLCN),横跨北太平洋连接香港深水湾、美国加州埃尔塞贡多、台湾宜兰头城,菲律宾圣费尔南多这四个地方,不仅是为了应对亚美洲之间日益增长的流量,还有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尼及我国内地不断增长的市场。PLCN不但是第一条直接连接香港和美国的海底光缆,而且避开了台湾和日本地震高发区,大程度上保证了正常在线时间。而此次“审查”的可能会改写中美之间的互联网连接规则。
PLDC表示,该线路已经铺设了超过6800英里的线路,并将于今年12月或明年1月投入使用。但此次突如其来的“安全审查”可能会让PLCN项目无法获得运营所需的许可证。如果后续该项目被要求停止,这将对全球流量的传输造成巨大的影响。
那么,为什么说海底电缆”内定”全球网络流量的C位?该条线路的“审查”会对全球流量有什么影响呢?下面我们先看下全球的流量情况。
大好远景
据思科最新的VNI报告称,至2022年,全球年度IP流量将达到每年4.8 ZB,即每月396 EB。2017年,全球IP流量的年运行率为每年1.5 ZB,即每月122 EB。总体而言,从2017年到2022年,IP流量将以26%的复合年增长率(CAGR)增长。至2022年,每月IP流量将达到50 GB,远超2017年的人均16 GB。从地区表现来看,中东和非洲的IP流量增长最快,其次是亚太地区。2017年至2022年间,中东和非洲的流量将以41%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其次是亚太地区,复合年增长率为32%。
说到亚太地区,就不得不说香港。正如我们一直反复强调的,香港不但是全球数据主要驿站之一,而且是亚洲光纤网络的最大核心节点,是该地区最大的互联网交换中心,有 100 多家本地和国际公司运营的数据中心,传输了中国大陆八成以上的进出口流量,所以无论是“企业出海”、“外企入华”还是“连接全球”,香港一直是全球企业服务器的主要选址之一。如2018年谷歌在香港开设Google云平台(GCP)地区。AWS于今年开设亚太(香港)区,并宣布在香港推出新的AWS Direct Connect位置等等。
在如此利好的背景下,海底电缆市场也在通过加入新的“血液”促进国际流量的传输。
异军突起
从19世纪50年代开始,铺设的第一条海底通信电缆承载了电报业务,建立了各大洲之间的第一条即时电信链路,例如1858年8月16日投入使用的第一条跨大西洋电报电缆。随后几代的电缆承载了电话业务,然后是数据通信业务。而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采用光纤技术来传输数字数据,包括电话、互联网和私人数据流量。
根据相关资料,大部分的海底电缆都是由运营商联盟所建造的。但在近几年来,新光缆上的新参与者越来越多了,其中内容提供商更是表现突出。
相关业内专家指出,虽说在许多光缆上,内容提供商只拥有一对或两对,并没有占有很大份额。传统运营商依然是主要投资方。但是从今年的数据看,内容提供商不但正式占跨大西洋线路投资的50%以上。而且占跨太平洋线路投资的约三分之一。
首先我们这里来看下横跨北太平洋并连接亚洲和美洲地区究竟有哪些线路。大家耳熟能详的JUS、AAG、NCP就不在这里细说了,感兴趣的朋友们可以继续留意我们的文章。那在准备投入使用的PLCN、HKA、JUPITER以及BtoBE,细心的朋友可能会留意到,内容提供商——谷歌和脸书,云服务提供商——AWS都在海底光缆上加大投资力度。
当然除了以上亚美线路外,亚马逊还是Hawaiki的部分拥有者。而脸书还拥有以下这些线路:
AEConnect-1 (主要容量买家)
Asia Pacific Gateway (APG) (部分拥有者)
Havfrue (部分拥有者)
Malbec (部分拥有者)
MAREA (部分拥有者)
Southeast Asia-Japan Cable 2 (SJC2) (部分拥有者)
此外,大家也有留意到,谷歌、微软这些大型IT公司也有参与到海底电缆的投资。截止今年初,谷歌参与了14条,其中3条谷歌是唯一的拥有者,分别是Curie、Dunant、Junior。而微软则主要以AEConnect-1、GTT Express、 MAREA和New Cross Pacific(NCP)4条混合着使用。
缘由
那么海底电缆投资周期较长,所耗的资金巨大,为什么他们还要热衷于此呢?
先从大环境来看,正如上面所提到,全球流量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增长。其中亚洲国家加速建立数字化环境,因此对互联网的高连接和低延迟的需求日益高涨。无论是我国高速发展的互联网市场,还是东南亚新兴市场,作为全球流量的新宠儿,都急需完备的基础设施来支撑各方水涨船高的数据内容的传输。同时各大势力也在想法设法控制流量以及成本。
对于大红人内容提供商来说,他们目前经常遇到的问题是无法从现有的电缆中获取足够的容量,所以他们需要得到更多且更好的连接。而且从长远角度来看,这是属于企业的一项长期投资,建设海缆这一次性的投入(相对)不但可以大幅度减少未来在互联网的消费,而且还可以对有限冗余量的进行出租,当然目前尚未看出他们这个意愿。但无论是内容提供商,云服务提供商还是传统行业参与者,总体上对多样性和冗余的需求的不断扩大,已经成为这新投资的主要驱动因素。
而且,数据中心停电和服务器宕机会对企业的产生巨大影响以及快速维修的局限性,意味着企业需要保证在相同位置上准备替代的互连路线,所以替代电缆的重要性就更加重要了。当然,对于拥有充足线路资源的公司便可以考虑互换容量,让双方获得多点的冗余线路。
说到冗余,其实海缆跟大家平常用的IPLC和IEPL这些国际专线服务有很大关系的。他们都是依靠海底光缆提供服务的,但即便主线路走的是同一线路,不同运营商表现的效果也是不一样的。我们常说机房要有冗余网络,这样才能确保数据可以畅通无阻。同样道理,专线也要有冗余准备。正如前面说到,拥有海缆资源的运营商可以进行互换资源,这样可以达到冗余的效果。但是海缆的吞吐量比一般互联网的吞吐量大得多,因此当某一海缆发生中断事故,需要立刻走其他线路时,如此大体量的流量很难在交换的冗余线路上传输出去。换句话说,一下子把受影响的小河流引流到其他河道上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如果对象是几何级数增长后的大河流就不能一概而论了。对于受影响的流量来说,要么就直接面对中断或疯狂丢包的情况,要么就要排队,让有“VIP卡”的朋友先走。
对此,部分运营商就选择购买“VIP卡”或是付费购买收费线路的通行证,这样流量就可以得到优先处理,也不必与其他流量拥堵在繁忙路段上。最后,数据传输就可以做到流畅不间断运行。当然,要想最稳定的网络传输,除了线路的冗余外,还要做到多种不同互联网产品的协议冗余。
流量C位
进入数据互联时代,我们常把数据比喻为“数字石油”,除开它本身的重要性不谈,它的传输也是十分关键的。正如城市交通建设一般,便利的交通方式能够促进城际间的商务合作交流。同样道理,流畅的流量互通才能够促进多方的长远发展,而流量的互通就会产生流量的C位。
香港作为全球流量的主要C位和通道口,从全球海底电缆的建设就可见一斑(18个国际海缆系统)。无论是PLCN,还是即将完工的HKA和BtoBE,都将香港作为登陆点之一。
除此之外,香港凭借其开放的网路政策除了吸引了国际海缆系统在香港登陆外,成熟的电信基建保证香港数据中心稳定运行,协助中外企业在本地服务器部署及连接私有云,完成全球业务成功落地。综上所述,香港的全球流量中心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其中,香港IDC新天域互联机房与全球十二家网络运营商紧密合作,精选优质直连线路,三网直连内地,国际G口大带宽,智能调节路径保障企业业务不间断在线运作。
这次海缆的“审查”,首先会对以后的海缆铺设带来不好的先例及后续影响。其次,全球线路的冗余资源将会相对减少,最后导致企业业务的稳定性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毕竟互通的道路少了。
图片新闻
最新活动更多
-
7.30-8.1马上报名>>> 【展会】全数会 2025先进激光及工业光电展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线下会议】OFweek 2024(第九届)物联网产业大会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线下论坛】华邦电子与莱迪思联合技术论坛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线下论坛】华邦电子与恩智浦联合技术论坛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线下巡回】2024 STM32 全球巡回研讨会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2024先进激光技术博览展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