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漫漫游路(三)
在绝大多数人的印象中,移动通信的演进主要是无线技术的不断发展。
其实这是错觉,至少是不完整的概念。
移动通信从1G演进到5G,每一次的升级都是核心网的大变革,只不过这种升级改造是内部的、封闭的,不像直接与用户有关的终端和无线产业,所以核心网的变革往往被忽略。
但是对于电信运营商来说,网络的变迁和运营的调整,主要缘于核心网。核心网的一次次全面升级,从结构上大幅降低了通信业务的实现成本,不仅让移动通信走进了千家万户,还能让运营商有利可图。
要穷举核心网创造的价值是件非常困难的事情。这个系列里,我仅谈一个移动电话的业务--漫游,借助这个业务的诞生、成长和演进,揭示移动通信网络的演进轨迹。
第一篇回忆了第一代移动通信的人工漫游,第二篇回忆了第一代移动通信的发展历程以及联网漫游工程,在第三篇里回顾下第一代移动电话漫游的计费结算历史。
【话单的产生】
前面我把模拟移动电话的示意图画了出来,这里再复习一下。
模拟移动电话的主叫路由接续相对简单:只要是这个用户注册成功,那么无论是本地用户还是漫游来访的用户,都会按照上图的这个路径,发起对PSTN的呼叫。
如果是被叫,那么这一通电话就会直接送到被叫用户的归属地去。比如北京的用户呼叫一个上海的模拟移动电话用户,被叫号码是02190XXX,呼叫就从北京直接接到了上海,然后由上海的MSC去寻找这个用户。
可是如果这个用户漫游走了,不在上海呢?在自动漫游的情况下,就要在移动通信系统里找到这个用户的拜访地,再把呼叫接续过去。也就是说,这个移动电话漫游做被叫的时候,确实发生了一次从上海到拜访地的长途呼叫。
每一通电话的信息,比如主被叫号码、通话起始时间、通话时长等,都记录在移动交换机里。这些数据怎么读出来的?这里也有一段发展史。
最原始的存储介质是磁带。在交换机里面有一个磁带式存储设备记录下所有的用户通话记录,然后再用专用的读带设备把数据读出来。磁带满了或者到了一定时间,采用人工方式更换新磁带,再继续记录。
从磁带读取数据需要比较长时间,随着移动用户的规模越来越大,读带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动辄需要十天半个月。而且并不是每一个地市的交换机都有读带设备的,每个月要以邮寄或者开车把磁带送到省会,才能用那里的设备把话单数据读出来。
磁带记录的信息是原始的二进制代码,需要进行数据的格式转换以及运用简单的规则进行计费的软件,这些程序往往都是电信局的员工自己来编写,我也曾经是其中的一员。
为了提高计费数据的读取效率,上个世纪90年代初,邮电部的某研究所接到了一个课题,进行交换机的联机计费话单采集和计费系统的研发。研究成果形成之后,这个课题的核心成员借"下海"的大潮成立了国内最早的专业计费厂商,叫德康。后来这家公司把移动电话计费业务卖了,专心致志去做收音机。
到1997年,在专业计费厂商的推动下,全国所有的移动电话交换机都可以通过X.25接口吐出计费数据了。现在看移动电话联机计费采集的技术,不但没那么高端,甚至可以说没什么技术含量,但在当时,如果没有走出这一步,电信运营商还沿用磁带机读带的方式,那么在1998年就不可能实施全国移动电话省级集中计费工程,后续一系列的支撑系统建设也就无从谈起了。
发起主叫的交换机可以产生话单,做被叫时的交换机可以产生话单,中间负责转接的交换机也可以产生通话记录;而如果涉及到用户在不同区域的切换,通话行为还可能在不同的交换机上产生记录。后来话单的生成和处理规则统一,主叫的话单以主叫交换机为准,被叫以用户拜访地产生的话单为准,一次呼叫涉及多个交换机时,以发起呼叫的交换机上产生的话单为准。
通话记录精确到秒,但计费规则是以分钟为计费单元,不足一分钟的按一分钟计算,这是邮电体系详单计费模式的通用规则,从长途电话延展到了国际长途和移动通信,延续了好久。
【话单的结算】
如果没有漫游,移动电话的通话记录处理并不复杂,各地处理自己交换机里的话单就好了。所以最初的时候电信局们用自己的计费系统处理各自的移动电话计费数据。
自动漫游业务开通后,需要由拜访地进行通话记录的处理和计费,再把话单转到归属地向用户收钱。这个时间多长呢?
举个例子:一个广州的用户于7月底在桂林打了一个电话,桂林的交换机把这个通话记录写进磁带里,然后等到出账的时候,把磁带数据读出来,进行格式转换和计费处理后,将通话记录经广西的计费中心传动给广东计费中心,再转给广州电信局,让他向用户去收费。
那个时候移动电话的账期是每月21号到次月20号,所以要等到8月21号处理话单,先用几天时间从磁带机里把数据读出来,然后进行本地和外地话单的分拣,把外地的话单送到省计费中心,由省计费中心在9月初把话单文件发给广东省,赶在广东9月21号出账的时候,把漫游费用计入用户10月的账单里。
这个时间是理想值,实际情况要比这个长很多。如果处理数据的时间延长,超过了下一环节的接收时限,只能等待下一周期处理。而如果数据格式不对,下一环节处理不了将退回,需要重新处理;寄过去的磁盘读不出,需要重新制作。很多用户拿到漫游话单和缴费通知时,这电话都打了半年多,甚至还有去年前年的通话记录,哪儿还记得啊。
而且,第一代模拟移动电话在技术上有缺陷,可以在空中截取用户的个人信息,通过复制的移动电话,盗用客户的身份进行通话,而这些通话记在被盗用户的身上。有不法分子在境外设置信息台,用盗用的移动电话大量拨打,赚取境外电话分成。这些通话产生的话费,要不然就由被盗用者支付,要不然就成了邮电部门的坏账,严重的时候一年的损失能达到上千万。
还有的时候,因为漫游话单传递的时候太久,用户拒绝支付,或者用户已经离网,这些钱都收不回来。要解决漫游话单中转周期过长的问题,集中式的移动电话计费结算体系呼之欲出。
1995年8月起,我开始从事移动通信的计费结算工作。相对于此前担任这项工作的同事,我很幸运,接手没几个月,领导就批准成立全国移动电话计费结算中心。合同是当年12月15号签订的,整整三个月之后的1996年3月15号,这套投资150万人民币的系统上线,全国漫游计费结算体系随之诞生。
全国漫游计费结算体系,听起来高大上,其实是一套非常简单的系统,只有两个基本功能:一是漫游话单的传递,31个省计费中心把话单文件用拨号MODEM将数据文件传到总部,由总部进行话单的校验后,再以文件方式把合格的话单下发拜访省。二是形成漫游结算单,总部根据话单的统计结果形成31个省之间的结算对账单,发给省公司对账的同时,把数据交给邮电部财务司,相应的资金划转在邮电部对各省邮电管理局的财务操作中完成。
话单文件都是各省计费中心按照全国统一的标准做的,总部只是进行检查、结算,看起来很简单的工作,却把全国移动电话的漫游体系从点对点的网状模式,改变为一点集中的星形网络。
由于结算体系的优化,漫游话单的在途时间大大缩短,跨年的延迟没有了,绝大多数通话可以在通话后2个月内向用户收费,一个月避免的经济损失就抵过建系统的钱。
现在看起来,移动电话计费结算中心一期工程就像第一代模拟移动电话系统,虽然简陋无比,而且存在很多问题,但却实实在在地解决了现实问题。也正是因为很好地解决了现实问题,才会有后面的发展,在不断的进步中成长和壮大。
图片新闻
最新活动更多
-
7.30-8.1马上报名>>> 【展会】全数会 2025先进激光及工业光电展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线下会议】OFweek 2024(第九届)物联网产业大会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线下论坛】华邦电子与莱迪思联合技术论坛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线下论坛】华邦电子与恩智浦联合技术论坛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线下巡回】2024 STM32 全球巡回研讨会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2024先进激光技术博览展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