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C频段频谱拍卖价格再创新高之后会有哪些隐忧?
C114讯 12月25日深度评论(安迪)据国外媒体报道,截至本周三结束两轮拍卖后,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FCC)举行的C频段拍卖的竞标金额达到698.3亿美元,超过2015年AWS-3拍卖创下的448.99亿美元的美国频谱拍卖最高金额。
这还没完,在美国圣诞假期结束后该竞标将于2021年1月4日恢复,预计此次美国C频段拍卖最终成交价将达到750亿美元。
那么,美国C频段频谱拍卖为何能够开出如此天价?频谱拍卖价格再创新高之后会有哪些隐忧?会不会重蹈3G时代的覆辙?除了拍卖方式以外是否还有其他合适的选择呢?
两大因素驱动
长期以来,美国移动通信市场一直采用拍卖的方式进行频谱分配。而在笔者看来,之所以这次美国C频段频谱拍卖能够开出近700亿美元的天价,主要是因为以下两点因素驱动:
驱动1:竞争需求驱动。
据预测,到2030年全球数字化经济市场市值约3.8万亿美金,而5G技术使能的经济收入约1.49万亿美金,其中运营商能够取得的市场价值约7000亿美金。因此全球运营商都非常看好5G商业前景,无论是运营商自身的转型,还是使能行业数字化转型,5G都是运营商不得不打的焦点战,这一点美国运营商也不例外。
而频谱资源是移动通信技术发展的核心资源,因此这次T-Mobile、AT&T、Verizon和Dish Network几大运营商巨头为了竞争需要都参与了此次拍卖,并且一上来就豪掷千金。
驱动2:网络广覆盖需求驱动。
去年美国以毫米波部署率先抢跑商用5G,虽然凭借超大带宽和超低时延等优势,毫米波可支持FWA(固定无线接入)等5G商用服务,毫米波更适合一些光纤资源不发达的农村地区,以及体育馆等热点区域增加带宽、做热点的补充和扩容。
但毫米波的硬伤是覆盖范围有限,手、身体、墙体甚至是植被、雨滴都会影响毫米波信号的传播,而且成本也较高,因此毫米波并不适合全国范围的5G广覆盖。
而C频段频谱属于3.7GHz和4.2GHz频段之间的频谱,C频段可实现比低频段频谱更高的速度,同时拥有比毫米波频谱更广的覆盖范围。美国几大运营商当然深知C频段的优势和意义,因此都不惜一切代价势在必得。
天价背后隐忧
虽然美国运营商不惜下血本争夺C频段资源,但真正得到C频段之后,运营商就能够高枕无忧了吗?
恐怕未必!根据GSMA的研究显示,高昂的频谱价格往往与较差的网络覆盖率,以及昂贵却低质的信息服务之间有关联,这都严重影响了消费者对于服务的体验。
频谱拍卖不是一直行之有效,天价竞拍得到频谱后的失败案例更是屡次出现。特别是当部分政府的赤字扩大,试图以高价拍卖频谱的方式增加财政增益,帮助平衡预算时,将加剧这种失败案例的增加。
早在3G时代,欧洲一些运营商花费天价购买牌照和频段,但结果却亏大了。由于斥巨资购买频谱,当时一些欧洲运营商根本没剩下多少钱去建设网络、支持生态和应用发展,产业也没有多少终端支持,这也导致了很多欧洲运营商在3G上并不成功。
因此,美国运营商应该慎重考虑一下,会不会重蹈欧洲运营商3G时代的覆辙。
分配方式抉择
其实,随着这几年全球5G频谱拍卖步伐加快,拍卖方式是大多数国家认为最公平也是最有效的进行频谱分配的主要手段。但天价竞拍频谱导致入不敷出的局面,绝不是运营商想看到的。
事实上,拍卖并不是唯一的频谱分配方式。GSMA认为:拍卖不应该是唯一被考虑的频谱分配的手段。有些情况下,行政分配不失为更好的选择。例如,中国由政府分配频谱和发放5G牌照所采取的做法值得借鉴。中国四家运营商以行政分配的方式获得了相应的5G频谱,这些频谱是中国政府以及监管机构通过调研和协商后发布的结果。事实证明,这些频段非常符合运营商自身的需求,对各自5G的部署都大有裨益。
在国外,芬兰监管机构以及全国运营商同意以合理的价格均分5G频谱,这也令各方收益,而无需再进行频谱拍卖;瑞士监管机构在分配3.5GHz频谱时不把拍卖收入作为最终考量,而是采用更有效的分配机制,确保瑞士能能够提供出色的5G服务。
综上,5G频谱分配的方式并非单选题。但无论选择何种方式,都不应该把拍卖收入作为最终考量,而是应该回归到支撑5G产业快速、良性健康发展的初心上来。
作者:安迪来源:C114通信网
最新活动更多
-
11月22日立即报名>> 【线下论坛】华邦电子与莱迪思联合技术论坛
-
12月19日立即报名>> 【线下会议】OFweek 2024(第九届)物联网产业大会
-
7.30-8.1马上报名>>> 【展会】全数会 2025先进激光及工业光电展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线下论坛】华邦电子与恩智浦联合技术论坛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线下巡回】2024 STM32 全球巡回研讨会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2024先进激光技术博览展
-
4 拼多多,病入骨髓
-
10 巴菲特,继续卖出苹果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