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搜索
更多>> 热门搜索: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资本与权力“媾和”?毛利率堪比茅台的纳睿雷达,疑似过界

2022-04-15 14:36
摩根频道
关注

气象雷达领域,或许将诞生一起涉嫌国有资产流失的丑闻。

在今年2月份,一家名为纳睿雷达的企业成功通过了上交所的IPO审核。尽管由于行业和自身的种种问题,在成功“过会”后不见得就能万事无忧,但至少正常的上市融资应该是不成问题了。

然而到了4月12日,新华社旗下媒体《上海证券报》,以公开点名批评的方式将这家企业放到众目睽睽之下。并且在多篇相关文章中隐约指出,在纳睿雷达诡异的商业逻辑背后,很可能涉嫌了国有资产流失,以及资本和权力的“媾和”。

究竟是怎样的企业,才会引来如此严厉的指控?

一、空壳公司“陪跑”,股东10个月后原价减资跑路

纳睿雷达创立于2014年5月,创始人包晓军是一位从成都气象学校,也即是后来的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本科毕业后,留学、移民国外的加拿大籍华人。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维基百科信息,包晓军在2006年左右,曾经在美国著名军火企业雷神公司中担任工程师。后来又在2013年跳槽AMD,担任设计总监一职位。

回国创业后,纳睿雷达也连续获得政府的帮助,荣誉和资源可谓是拿到手软。但是在2019年之前,纳睿雷达大部分时间都处于低营收和高亏损之中。

根据此前IPO审核阶段纳睿雷达提交的招股书,2018年的营收数据只有96万元,扣非净利润则亏损了1744万元左右。但是从2019年开始,纳睿雷达忽然就“咸鱼翻身”,不仅营收数据突破了1亿元大关,当地的国有资产以及各大资本机构也都纷纷对其另眼相待。

更诡异的是,从此以后,纳睿雷达作为一家并没有显著优势的新兴企业,在投标价长期高于同行的情况下,却能屡屡中标。而且合作方大都是地方气象局等事业单位,短短三年不到就几乎独占了整个广东的气象雷达市场。

所有人都看不懂其背后的商业逻辑,自然也就引发了监管部门的关注。综合各方面对纳睿雷达的质疑,最值得关注的还要属以下两个方面:

其一,在投标过程中长期“陪跑”的两家公司,疑似存在问题。

根据上海证券报的统计,广州市双一气象器材有限公司和广州润羽科技有限公司,曾多次与纳睿雷达共同参加气象站项目的投标活动。而且无一例外的是,投标过程中这两家公司都没有获胜的记录。

而且经过记者调查,双一气象的主营业务是气象气球,气象站业务是后来拓展的新业务,并且并不怎么受到较多的重视。至于润羽科技,不仅公司注册地址是一家房地产中介,通过注册电话也始终未能联系到企业负责人,几乎可以认定是一家空壳公司。

其二,在估值快速上升期内,天文公司只当了10个月股东。

在纳睿雷达忽然“翻身”的2019年12月,广东省气象局下属事业单位,广东省气象公共安全技术支持中心控股的天文公司,也紧随着珠海金控、国资办旗下港湾科宏的脚步,出资1250万元持有了纳睿雷达1%的股权。

彼时,正是纳睿雷达广受投资机构追捧,企业估值高速上涨的阶段,天文公司1250万元的投资,仅仅过了10个月就升值到3600万元。但是就在这个要么继续增持要么长期持有的阶段,天文公司忽然因为无法按期履行出资义务造成违约,放弃巨额收益,以“原价”减资的方式退出了。

除了这一番完全不符合正常商业逻辑的离奇操作外,天文公司在10个月时间内完成定向增、减资之前,并没有开展必要的评估程序。也因此,纳睿雷达在审核问询阶段,曾多次被监管部门要求说明天文公司此番行为的合理性。

如此两个明显存在疑问的环节,很难不让人质疑其中是否存在国有资产流失的情况。而更蹊跷的是,不仅仅只是经营活动上的种种异常,纳睿雷达本身,也存在着许多无法理解的地方。

二、毛利率堪比茅台,靠9家气象局撑起数十亿估值?

气象雷达是一个相对“精致”的小众赛道。

毕竟主要用于监测风、雨等气象数据的特殊功能,市场需求量相对较小。而且整套设备的价格昂贵,产品泛用性也较为狭窄,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往往需要大型附属设施充当性能填补,很难进行大规模销售。

参考国家气象局的数据统计,截至2020年,全国范围内的气象观测站数量约为1400个。气象雷达相关企业的市场,几乎是一眼就能望到头的“小池子”。

因此,按照正常的商业逻辑,资本机构很难对气象雷达企业产生太多兴趣。至少在足以引发技术革新的现象级产品面世之前,气象雷达都欠缺足够的吸引力。

如此一来,也就凸显了纳睿雷达的“与众不同”——

1.几乎“没有理由”的高速增长。

赛道规模有限的情况下,任何的高速增长都是值得质疑的。从2018年至2021年,纳睿雷达在短短4年间,营收数据增长了190倍,净利润增长了34倍。

而且根据福建省某气象局局长的评价,纳睿雷达的产品不仅探测范围小、容易被遮挡,同时与国家气象局的系统并不兼容。此外,综合媒体采访信息,纳睿雷达的产品性能和传统机械式雷达没有明显差别,性价比相对较低,在同类产品中也没有明显的竞争优势。

如果没有一些常规手段之外的方法,很难想象这样的产品质量,该如何催生出如此高速的增长幅度。

根据天眼查的信息,与气象雷达相关的同类型企业足有74家,其中不乏中国航天科工、国睿科技这样的老牌企业,以及中国气象局支持的同类型雷达产品生产企业航天新气象、成都远望等企业。在众多实力强劲的对手面前,纳睿雷达的强势突围,多少有些“没理由”。

资本与权力“媾和”?毛利率堪比茅台的纳睿雷达,疑似过界

2.几乎赶上茅台的毛利率。

综合相关数据,气象雷达企业的行业平均毛利率大多徘徊在30%左右,对于价格高销量小的高成本科技产品类型而言,毛利率较低才更属于正常现象。

但是在纳睿雷达的招股书中,报告期内毛利率分别为88%、82%、79.68%、76.66%。这样的毛利率,即便是在素来以轻资产模式见长的互联网企业中,都是一个极高的数字,甚至引发了“雷茅”的调侃,毕竟茅台的毛利率也就90%左右。

尽管纳睿雷达将其中原因解释为“低成本产业化优势”,但作为低消费频率、低市场规模,又有着高成本、高科技含量的产品,毛利率几乎赶上“理财产品”茅台,实在是难以令人信服。

3.单一产品和少量客户撑起数十亿估值。

根据第一轮IPO问询的回复,截至2021年,纳睿雷达售出的雷达数量仅为43台,大部分的业务都来自于服务期限以年为单位的数据服务。

从2019年到2021年上半年,纳睿雷达的精细化探测系统,占据了该公司90%以上的营收总额。其中硬件的营收占比接近60%,软件营收约有30%,而本应呈现出长期增长曲线的增值服务,最低的时候甚至不超过3%。

明显的产品结构单一,如果遭受技术迭代和市场转型的影响,很难保持足够的风险承担能力。而且,纳睿雷达的主要客户多为地方气象部门,在民用领域涉足较少,整体欠缺市场活力。

截至2021年上半年,华南地区的客户数量占比高达95.94%,购买雷达整机业务的客户也只有9个,其中大部分都是广东各地区的气象局。尽管如此,纳睿雷达的估值在2020年就已经超过了20亿元。

综合来看,即便已经成功过会,但以纳睿雷达种种难以解释清楚的问题,能否正常上市仍存在许多疑问。

甚至于,一旦上海证券报所曝光的内容和猜测落于实地,纳睿雷达所要面对的,或许就不只是上市失败这么简单了。

希望真相能够早日水落石出吧。

参考资料:

《再探纳睿雷达:敏感股东撤资涉嫌国资流失,赛道空间存隐忧》——上海证券报

《实探纳睿雷达两家投标“陪跑”公司:一家主营非雷达 一家疑似壳公司》——上海证券报

《利润率堪比茅台!财报美颜、盟军陪标的纳睿雷达,硬闯科创板》——上海证券报

       原文标题 : 资本与权力“媾和”?毛利率堪比茅台的纳睿雷达,疑似过界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通信 猎头职位 更多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