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搜索
更多>> 热门搜索: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互联网平台姓「社」

2023-06-14 14:23
数字力场
关注

要按很多人的骂法,马斯克也得抖三抖。

文 | 佘宗明

要依某些人的看法,马斯克也该被挂路灯——因为他五行缺「社会责任」。

2021年10月,推特股价大涨,将马斯克推上「全球首位身价突破3000亿美元」的顶级富豪位置。

可马斯克还没来得及嘚瑟,就遭到了联合国世界粮食计划署署长比斯利的「逼捐」——比斯利说,「66亿美元就能拯救4200万人的生命,但这只不过是马斯克一天增加的财富。」

马斯克并没就范,而是反将一军:要不你先公开具体的援助策略与账目花销?

▲在被「逼捐」后,马斯克在推特和微博上做了回应。

这很马斯克。福布斯慈善榜显示,2021年上榜的400名亿万富豪当中,有19人捐赠了不低于10%的个人财富,有高达156人捐赠比例不足1%,马斯克就在其中。

在「抠门」的指责面前,马斯克很是淡定。2022年4月,他在受访时表示,自己创立或经营的公司都是慈善事业,因为它们寻求为人类改善未来——特斯拉正在「加速可持续能源」,太空探索公司SpaceX 寻求「以多星球物种确保人类的长期生存」,脑机接口公司Neuralink 正试图「用 AI帮助人们解决脑损伤和生存风险」……

他还说,直接捐赠就是在浪费时间。

「不捐就不捐,你还给自己加滤镜?」乍听马斯克这话,有些人可能会怼过去。

可从推动科技进步和带动社会就业等维度看,谁能否认马斯克名下那些公司的社会价值呢?

如果说,乔布斯用一句「企业最大的本分是盈利,最大的慈善是商业获得成功」,给很多人重新定义了企业社会价值,那马斯克就是在「致敬」乔布斯中,给了许多人的偏狭观念重重一击:

格局打开,该跳出原有认知框架,重新审视企业的价值了。

01  

说要「重新审视」,是因不少人并不知道企业的核心社会价值在哪。

这里面,互联网平台的舆论处境,就极具代表性。

你骂我是「资本家」,我给你看ESG(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是过去几年很多平台企业与部分网民颇为常见的「互动场景」。

在「内事不决骂资本」的乖谬风气下,平台企业总会轻易被大批判箭头对准,也总得小心被装裱成「路灯挂件」。

可动辄贴「资本家」标签,无异于站在「支持民营经济」的反面,本质上也是对平台企业社会价值的错判。

骂人「资本家」,无非是说它剥削压榨、唯利是图,眼中只有商业利益、没有社会责任。

▲某大V「批判」民营企业的言论截图。

你跟那些人说,亚当·斯密不是说了吗,商业是最大的公益,他们可能会说,搁这扯呢,商业是自私的,慈善是无私的,做买卖跟献爱心,能一样?

你又跟他们说,米尔顿·弗里德曼也说了,企业最核心的社会责任就是「获利」,即努力用最有效率的方式来满足社会尚未满足的需求,利润则是最恰当的指标。他们没准会回怼,别天真了,追求盈利算哪门子社会责任?

你说,企业在就业与纳税上的贡献不算是社会价值?他们斩钉截铁:当然不算。

你又说,就算拿公益慈善作为社会价值的衡量标准,平台企业们做得也不差吧,你看,2021年7月的河南暴雨后,阿里捐了1.5亿元,腾讯、字节跳动、蚂蚁集团、拼多多、美团、滴滴各捐1个亿。他们又呵呵一笑:那就是交「赎罪券」。

在他们看来,不准备把自身上交国家的,没向曹德旺对标的,都是「资本家」。

直到这两年,经济形势和就业局势给他们上了一课后,他们中的部分人才意识到:提振社会经济、带动社会就业,还得靠平台企业。给平台企业乱扣「资本家」帽子,等于砸自己饭碗。

毕竟,对平台污名化、将资本妖魔化,带来的链式反应往往是,企业投资信心下滑,业务线跟着收缩,就业岗位减少……

少拿「资本家」说事,少搞道德绑架,成了他们对平台企业们「最后的疼爱」。

揆诸现实,平台企业也在用社会价值嵌入对污名化力量卸力:阿里2008年度社会责任报告中提到「企业社会责任应内生于企业的商业模式」,腾讯2018年将「科技向善」作为企业使命愿景,都表明了——

头部平台企业早已意识到,企业最大的社会价值未必是商业价值,但企业最大的商业价值通常是社会价值的变现,有了可持续社会价值,商业价值自会萌生。

02  

时至今日,人们享受到的很多互联网带来的便捷,都是平台企业将商业价值与社会价值创造融为一体跟业务充分结合的结果。

其中最典型的,莫过于网络外卖。

就在昨天,古原老师写了篇《拜托!不要让民粹自媒体毁了美团!》,针对连锁小吃店魏家凉皮退出美团后网上针对美团的围剿,他用数据去分析了美团的平台佣金情况,又用经济学逻辑批驳了所谓的「压榨论」。

他认为,在非特许经营、有充分竞争的背景下,美团如果又是剥削又是压榨,那很快就会被餐饮商家和外卖骑手大面积抛弃,被饿了么、抖音快速替代。但这些没发生,原因就在于美团能为商家、骑手、消费者等创造价值。

毫无悬念的,他这番结论会被说是「收钱洗白」。在当下,为被骂企业说话,是要承担舆论风险的——即便你是在对抗流行性谬误。

要我看,美团们的佣金是不是高了,该不该让利,都有讨论空间,各方围绕这点博弈再正常不过。

▲美团平台上,魏家凉皮暂停了外卖。

但动不动嚷着打倒某个平台,对其进行揭批,一口一个「黑心中间商」,显然需要慎之又慎。

你说美团是公益组织或慈善机构,常年割自己的肉补贴商家、骑手或用户,我当然不信,它终究是商业公司,得想办法赚钱得尽可能盈利。

可有些事实不容讳认:跑外卖作为两大「待业人群最后的兜底职业」之一(另一个是跑滴滴),确实带来了社会就业池子的扩容,解决了不少人的就业。这正是外卖平台的重要价值显现。

虽然有些人会说,解决就业问题只是外卖平台满足自身用工需求的「并发情形」,跟美团们的道德自觉无关,可那又如何?

还是引用亚当·斯密那句被引用烂了的话吧——「商人在通过资本创造价值的时候,不是为了增进公共福祉,而是为了追求一己私利,但当他们这么做的时候,恰恰推动了社会和经济的进步。」商业价值跟社会价值完全可以是平台价值的「一体两面」。

吃外卖吃多了未必就好,但让人们再回到一个连外卖都没有、选都没得选的年代,绝对是坏事。

又比如,经常被骂的移动支付。

将时间线推至6年前,2017年8月新加坡总理李显龙对中国移动支付的一番称赞,曾引发舆论广泛聚焦。

当时李显龙在新加坡国庆群众大会发表演讲时指出,在中国的大城市,使用现金已相当过时,就连信用卡都使用得越来越少,所有人都在用支付宝或微信支付,这些应用能用于几乎所有付款,所以,当中国游客发现在新加坡必须使用现金时,他们会问:「新加坡怎么这么落后?」

对扫码支付已习以为常的年轻世代,可能对这不以为然。可经历过的人都知道,有移动支付跟没移动支付,民众生活便利度完全是两码事。

虽然很多人经常对移动支付平台的某些产品攻瑕索垢,可现在让大家再回到上街还是网购付款只能用现金或是刷卡、用网银,或是回到理财没有T+0赎回模式的货币基金(余额宝就是可以随用随赎)的时候,很多人也会各种不适应。

对支付宝或微信支付来说,它们推出的快捷支付、T+0赎回、低费率等模式创新,也免不了带有商业层面的考量,可迄今为止,中国成为全世界移动支付成功率最高的国家,没有「之一」,也是其价值的溢出。

这也应了管理学大师德鲁克的那句话:只有把社会问题的解决,变成有利可图的机遇,社会问题才能得到解决。

不论是外卖平台、移动支付平台,还是电商平台、社交平台,其实无不是这样。若置于迈克尔·波特「战略性承担社会责任」的框架下看,这些平台们能用商业思维解决社会痛点,用科技创新解决社会问题,找到为企业和社会创造共享价值的机会,本身就是在战略性承担社会责任。

马斯克为什么说自己创立或经营的公司都是慈善事业?底气亦在于此。

就凭着这点,我就认同古原老师说的:平台经济是中国少有的全面领先西方国家的产业,是中国商业效率提升的发动机,是普通民众生活便利的加速器,应该珍惜,而不是在谬见的牵引下去敲打。

03  

不得不说,在当下,很多人对平台企业怨怼有加,原因就在于:熊彼特曾将创新视作「创造性破坏」,互联网平台技术与模式上的颠覆式创新,自然也会带来所谓的「破坏」。

在这些人看来,平台企业是以颠覆者角色革了别人的命、获了自己的利,带来的是「负帕累托」效果。

美团和饿了么盘剥餐饮商家,淘宝与京东抢了线下电商的生意,蚂蚁跟微信动了传统金融的奶酪,是他们秉持零和思维将线上线下割裂零后的一贯看法。

以平台企业的商业价值去否定它们原生的社会价值,不过是零和思维的直观体现。

在数实融合的背景下,将互联网跟其他产业分置在「虚/实」两侧,人为设置对立,认为互联网平台抢了实体企业的生意,显然是认知偏颇。这说白了,还是「互联网是虚拟经济」观点跟「资本原罪论」两大流行性谬误媾和的产物。

平台经济有着一头连接商家、一头连着用户的双边效应,其特殊性决定了,平台企业要生存,就必须得给社会创造正向价值,若不能解决真实的社会问题,平台企业是不可能发展起来的。

建设性是平台企业的立身基点。那些真正能走远的平台,共同点就是能持续带来正外部性。

非要说这类平台企业有什么破坏性,那也是「建设性破坏」:它们首先是作为社会问题解决方案提供者而存在,不排除它们会带来新社会问题,但不能把它们本身视作社会问题。

▲中美互联网平台常被拿出来作对比。

iPhone跟特斯拉,固然冲击了PC互联网与燃油车时代的既有格局,但都带来了新生产工具。

以阿里、腾讯、美团为代表的平台企业们都是行业的「颠覆者」,但它们首先是社会的「建设者」——它们创造的那些社会价值,足以抽掉某些人竖起的莫须有标靶。

就此看,平台企业姓「社」,追求社会价值的「社」,而不姓「资」,只求资本回报的资。

毋庸讳言,没有哪个平台企业,能完全经得起「完人逻辑」审视。许多平台企业,都有着这样那样的问题,都没有免于监督的豁免牌。

但毫无疑问,不能用泛意识形态的话语,轻易否定平台企业的社会价值创造。不必拿线上线下二元对立的思维来看待平台企业,更不必以公益机构的要求来绑架平台企业。

很多平台企业都姓「社」——是社会价值的创造者,也是社会福祉的建设者。在「稳增长,保就业」成当前要务的情况下,它们的社会价值也该被充分激活。

当此之时,是该正视肯定互联网平台的社会价值,还是对其提出附加性道德要求,是个不难掂量的问题。

马斯克的「振振有词」,该点醒很多人。

作者 | 佘宗明

运营 | 李玩

欢迎分享到朋友圈,转载须经许可

       原文标题 : 互联网平台姓「社」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通信 猎头职位 更多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