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不“AI”商汤
“现在对创业公司来说,首先面对的问题是站队,站队阿里还是站队腾讯,从我们的角度来说,我们是很愿意跟大家(BAT等)都合作的。”
2017年清华大学“洞见”论坛上,商汤科技创始人汤晓鸥向包括马化腾在内的众多参会人员,委婉地表达了商汤“不站队”的立场。
可现实终究骨感。“实际上我们做学术的是有骨气的,就是说‘不能为五斗米折腰’,但是你如果是六斗的话……毕竟它比五斗多一斗。”接下来略带自嘲的口吻,又隐喻了商汤的底线和谈判条件。
一语成谶,2018年4月9日,商汤科技宣布完成了由阿里巴巴领投的6亿美元C轮融资,“不站队”还是敌不过“六斗米”。
而时至今日画风又转,商汤科技正在以一种被动的姿态,朝向曾经的理想靠近——自去年11月首次减持以来,近日,阿里巴巴第五次选择减持商汤。
商汤又能“不站队”了?阿里的动作背后,又存在哪些深层次的商业和策略考量?
拆分的延续
近日,港交所披露的权益变动显示,阿里巴巴于7月6日减持商汤股份约5.57亿股,套现约10.1亿港元。此次减持后,阿里巴巴对商汤科技的持股比例从5.29%降至3.15%,不再为持股比例超过5%需进行披露的重大股东。
一年时间不到,阿里已经合计五次公开减持商汤,似乎想要逐渐摆脱与后者的紧密联结。这在过去,这几乎是无法想象的。
阿里巴巴对人工智能技术的偏爱世人皆知,尽管并未像百度和腾讯那样宣布“All in AI”或者“AI in all”的战略,但早已将AI技术融合到了自家的电商、物流、云服务等众多业务领域中。
此外,阿里巴巴在AI领域的投资活动也可谓频繁,其已经成为多家AI独角兽公司的主要投资方。根据不完全统计,几乎全方位覆盖了机器视觉、语音交互、AI芯片等多个关键细分赛道。
以机器视觉领域为例,被誉为“AI四小龙”的四家公司中,除了云从科技外,其他三家包括商汤科技,都与阿里巴巴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些关联既表现在投资关系上,也体现在业务合作和技术交流上。
因此,阿里反常地减持商汤,显得尤为引人注目,也值得深入探讨其背后可能的策略考量。
有业内人士对「科技新知」表示,任何投资者的投资决策都是基于对未来收益的预期。阿里巴巴此次减持商汤科技,可能是基于对AI行业未来发展的预期调整,也可能是基于公司内部资金调配的需要。
如今,AI行业的商业化进程所面临的挑战,已经被广泛认识到。包括且不限于,如何将高端的AI技术有效地转化为可商业化的产品,如何保持在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中保持领先的竞争优势,等等。
作为行业中的先驱,商汤科技正身处这一困局之中。尽管其在技术领域拥有一定的实力,但其经济表现并未能随之上升。对此,阿里巴巴的减持可能反映出对AI行业整体前景的谨慎态度,以及对商汤科技商业化能力的担忧。
另外,阿里巴巴可能正在调整自身在AI领域的布局,特别是在阿里云分拆上市的关键时刻。从商业化角度来看,阿里有动机优先侧重自家旗下阿里云、达摩院等业务积累多年的AI产品和技术,而非对外的投资。
此次减持应属于在当前阶段的一种常态化策略调整,旨在优化资源分配,专注于核心业务和长期的战略目标。这也意味着,不只是商汤,阿里也可能正在对其他投资项目进行评估和调整。
短期的利空
重大股东的离场,并不意味着商汤科技前景黯淡。但可以肯定的是,从公司经营层面来看,商汤科技近期业绩的下滑和亏损的增加,无疑为阿里巴巴的减持提供了切实理由。这种看似短期因素的考量,在决策过程中扮演了导火索的角色。
从商汤科技此前发布的2022年财务报告中,不难发现一些明显的颓势。
2018-2022年,商汤科技营业收入分别为18.53亿元、30.27亿元、34.51亿元、47.00亿元以及38.09亿元,首次出现下滑。2019-2022年,其营业收入的同比增长率分别为63.30%、14.02%、36.20%以及-18.97%,增长幅度其实更早就拉响了警报。
此外,商汤科技仍旧深陷在亏损的泥沼中,2022年度的亏损高达60.93亿元。
分析收入构成,商汤主要的营收来源包括智慧商业、智慧城市、智慧生活和智能汽车这四个领域。智慧商业和智慧城市,一直以来的两个主力,在2022年均出现了较大程度的下滑。
根据财务报告,2022年智慧商业业务实现了营业收入14.64亿元,同比下降了25.2%,业务占比从2021年的41.7%下降至38.4%。同样,智慧城市业务在2022年实现的营业收入为10.96亿元,同比下降了48.8%,业务占比从2021年的45.6%降至28.8%。官方对此的解释是,受到了疫情的严重冲击。
实际上,商汤科技的这两大业务,本质上属于安防领域这个早已是“红海”的市场。尽管头部AI公司在人工智能算法和模型等技术方面拥有显著优势,但近年来的技术普及和门槛降低,使得各家安防公司在商业应用上的技术差距越来越小。
随着老牌玩家如海康威视、大华股份、宇视科技等,不断地提升和完善自身短板,与这些在渠道、供应链等方面具有深厚积累的传统安防厂商相比,AI公司的算法优势正在被削弱。商汤科技的财务报告中也反映出了该趋势。
天花板和局限性,商汤科技比谁都清楚,因此一直在努力尝试新的增长引擎。
财务报告显示,智慧生活和智能汽车两个板块,在2022年实现的营业收入分别为9.55亿元和2.92亿元,同比增长幅度分别达到了129.9%和58.9%。不过其营业收入的规模还相对较小,因此未能逆转整体业务收入的下滑趋势。好在也为商汤科技未来的发展路径,提供了新的思考方向。
总之,商汤科技的业绩表现折损了市场的信心。在风险偏好降低的大环境下,投资者更倾向于表现稳定、业务模式成熟的公司。阿里巴巴的减持,也是对商汤业务模式、经营策略以及财务健康状况,深度审视的结果。
毕竟,1+6+n的拆分后,阿里巴巴集团定位于资产运营公司,更需要遵循金融投资的风险规避原则。
大模型挽尊?
去年底,OpenAI发布了聊天机器人ChatGPT,被称为“AI领域的iPhone时刻”。
“大模型”的神奇力量,令人难以抗拒。这为企业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战略路径:坚定投入在大模型上,就等于为自己创造一个逆天改命的窗口。这恰恰是商汤科技等人工智能领域的公司所期待的。
它们在上一轮由阿尔法狗带来的AI创业热潮中崭露头角;在2015年左右搭上了资本的快速列车;但到了2019年后却陷入了Gartner理论中的“创新死亡谷”。经历过长达数年的资本寒冬,商汤科技们对于新的机遇和可能性有着更强烈的追求和期待,将ChatGPT视为绝境逢生的救命稻草。
于是在4月10日的技术交流日上,商汤科技发布了基础大模型“日日新SenseNova”,并基于此推出一系列生成式AI模型及其应用。
具体包括对标ChatGPT的大语言模型“商量SenseChat”;对标Midjourney的AI文生图创作平台“秒画SenseMirage”;数字人视频生成平台“如影SenseAvatar”;分别针对大场景、小物体生成的3D内容生成平台“琼宇SenseSpace”和“格物SenseThings”。
商汤发布的产品种类繁多,让人感到眼花缭乱。CEO徐立都比喻为:“日日新”听起来就像一个超市,商汤就是在提供一个大模型超市。
快而广的产品布局,反映出商汤科技在人工智能技术方面深厚的积累和能力,但也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AI公司可泛化性低的短板。也就是说,此前公司需要针对不同的应用场景,开发出特定的解决方案和技术模型。库存充沛,才能让超市火速开张。
关注人工智能多年的李开复就曾表示,在以计算机视觉“四小龙”(商汤、旷视、云从、依图)为代表的AI 1.0阶段,AI的每次应用和优化都是割裂的,就像一群孤岛,每个应用都需要收集、清洗、标注一套数据,不能形成有效的平台。
更为关键的疑问在于,这个大模型超市,能否具备足够的实力来支撑商汤科技的营收,并在接下来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尤其是当它的对手包括阿里巴巴等一线科技巨头时,此前的技术积累和创新能力将在这场角逐中接受最终的考验。
无论如何也要肯定,至少在短期内,商汤科技在大模型领域的探索和发展算是抓住了显著的机遇。然而对于长期的前景,仍然面临许多不确定性。
回顾不久前的历史,元宇宙的风靡不比今天GPT的声势要弱,商汤科技同样快速布局跟进,在其招股书中高达47次提及“元宇宙”,并声称自己是最大的元宇宙赋能平台。然而,风口有真假之分,押注总要面对输赢,成功往往需要实力与运气的并存。
商汤科技在大模型领域的快速入场不难预料,而在长期发展中可能面临的严峻挑战,更值得内外人士一起深入思考。
原文标题 : 阿里不“AI”商汤
最新活动更多
-
11月22日立即报名>> 【线下论坛】华邦电子与莱迪思联合技术论坛
-
12月19日立即报名>> 【线下会议】OFweek 2024(第九届)物联网产业大会
-
7.30-8.1马上报名>>> 【展会】全数会 2025先进激光及工业光电展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线下论坛】华邦电子与恩智浦联合技术论坛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线下巡回】2024 STM32 全球巡回研讨会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2024先进激光技术博览展
-
10 携程集团,彻底爆了!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