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互宝的成与败:坐拥上亿用户,游离监管之外
已经关停一年多的相互宝,最近再次登上了热搜。
7月初,金融管理部门公布了对蚂蚁集团的重磅罚单,合计处以罚款(含没收违法所得)71.23亿元。该处罚公告中也提到了已经消失一年多的“相互宝”,并提到“要求蚂蚁集团关停违规开展的相互宝业务,并依法补偿消费者利益。”
作为首个互联网互助重疾险产品,相互保一度开创了大病互助的先河,对整个互联网保险业务、互助业务的发展都有着深远影响。
但随着相互宝在2022年1月彻底关停,以及如今的一纸判罚,相互宝的违规风波看似已经盖棺定论,但它所带来的争议却还没有停歇。有用户认为它确实帮助了不少患病家庭,有的却认为自己白交三年互助金,相互宝的功过是非,到底该怎么看?
01
相互宝帮助了谁?
2018年末,相互宝正式上线。继承了互联网平台“先免费、后收费”的基因,相互宝主打“先保障,后分摊”的互助保障模式,在当时而言确实是一个非常创新的产品。
但严格来说,相互宝并不算是一款保险产品,其本质更像是众筹产品。只是众筹是在出现问题之后再开放筹款,而相互宝则是先让大家认领一个“筹款名额”,好为“未知的风险”买单。
理论上来看,中国有14亿人口,每人只要出1块钱,就有14亿元,也够给一部分在这一年里患病的看病了。但如果仅仅是这样,相互宝还是把问题看得太简单了。
举个例子,30岁用户和60岁用户同时投保,如果是购买意外险的话,两者的保费一般是一样的,毕竟意外这种事情,不分年龄、性别和身份,谁遇上的概率都差不多。但如果两人同时购买重疾险的话,情况可就大不一样了,60岁用户的保费一定更高,而且如果其有较多基础病的话,保险公司还不一定愿意承保,因为年龄越大,出现重疾的概率就越高。
但这么一个简单的逻辑,相互宝却直接跳过了。据相互宝官方介绍,出生满30天-59周岁均可加入,同时成为蚂蚁会员且芝麻分在650分及以上,符合健康告知要求即可。虽然年龄层的分摊费用略有差异,且赔付费用不尽相同,但显然并不足以完全解决用户患病概率的问题。
因此,相互宝刚推出的时候,也被不少人看作是“做慈善”。互联网模式的裂变基因再加上阿里的社会公信力,相互宝推出仅一年,就有4700万人参与其中,在三年运营期间,累计参与用户高达1亿人。
在相互宝之后,各大互联网平台也相继推出类似产品,如京东的京东互保、滴滴的点滴相互、苏宁的宁互宝、美团的美团互助、百度的灯火互助等。
但这种互助模式的口碑,在一年后便开始每况愈下。第一个,是分摊金额开始不断上涨。一开始相互宝还叫“相互保”的时候,平台主打的是“0分摊”,用户不用花一分钱,有病还能出理赔,参与人数自然多。
但大家忽视了一点,一开始的“0分摊”是因为平台刚成立,需要理赔的人很少,随着用户规模越来越大,相互宝后续的分摊费用也越来越多,从0元到每次几元再到每次二三十元。
第二个,则是理赔难。在黑猫投诉平台上搜索“相互宝 理赔难”,有着200多条投诉,部分投诉里还有比较详细的案例说明,但大部分都跟健康告知要求提示不明显有关。
事实上,保险是一项非常专业的服务,要确定哪些问题能承保,往往还需要一定的医疗知识,但很多用户就冲着“0分摊”选择了相互宝,等到问题出现了,才发现自己根本不在承保范围内。
02
创始人“喊冤”,称从未盈利
越来越多问题浮出水面后,大众开始质疑起相互宝的公正性,比如互助金有没有被平台挪用?为什么是明明是公益性事业,相互宝还要收取每笔8%的管理费?
当然,这些疑问本身并不一定能站得住脚,只是一旦公众的信任开始崩塌,本来就被质疑无法跑通的商业模式,就迎来更大的难关。2020年9月开始,百度的灯火互助率先宣布关停,后续各大互助平台也陆续退出舞台,也包括了相互宝。
在蚂蚁被处罚约70亿元一事尘埃落地后,相互宝创始人尹铭在朋友圈发表了千字长文来回应此事,他所分享的内容主要有几点:
首先,相互宝直到关停都不曾盈利,所有互助款也没有在相互宝的账面上停留过一秒钟。之所以收取8%的管理费,主要是用于勘察赔案的费用。相互宝一共赔付了20万个案子,但所勘察赔案的数量则多达60-80万个。
其次,在相互宝关停之后,由于仍有在此之前已经确诊的患病成员,相互宝仍需为此支付互助金,半年内支出50亿元,这部分金额是由平台承担。
最后,尹铭也回顾了相互宝诞生的初衷,是希望在国内重疾险渗透率仅有10%左右的背景下,为更多三四线城市的居民送去保障。
尹铭的这篇回应,也算是对公众所质疑的问题给了一个交代。事实上,相互宝最大的问题,并非仅仅是上文提到的分摊费高和理赔难这两点。
正如尹铭所言,大部分用户的分摊费用每年不会超过170元,这点费用跟正儿八经买份保险相比,还算是比较低的。
另外,尽管相互宝理赔不易,但这点其实也是所有互联网保险的通病,互联网保险相对保费更低,省下的正是保险经纪人的成本费用,这也是一分钱一分货的道理。
因此,我们不得不承认,相互宝最大的问题,是作为一款互联网公益产品,本身不属于保险产品,又没有相应监管,存在巨大缺陷和合规风险。
早在2020年,银保监会就曾点名相互宝、水滴互助等产品,并提到网络互助平台本质上具有商业保险的特征,但目前没有明确的监管主体和监管标准。
因此,作为一款创新型产品,在缺乏规范和指引的前提下,平台发展也往往是摸着石头过河。
就以赔案审核为例,由于相互宝并不单纯是一个保险产品,而是由大批用户组成的“互助团”,因此相互宝曾尝试推出“赔审团”机制,能否赔付让用户自己说了算。
但到底是情理大还是法理大,“赔审团”制度本身就存在很多争议,对于一个受多方关注的平台而言,则似乎怎么做都会引起不同的声音。
03
“正义之师”还是“资本镰刀”
因此,无论相互宝的推出初衷是何等美好,一旦其开始落地,大家才发现平台不仅存在商业模式问题,还需要考虑赔付公平性和用户参与意愿等问题。
除了上文提到的赔付公平性之外,对参与用户来说,相互宝模式发展到最后,就是患重病概率低的年轻群体,为患重病概率高的中老年群体分摊费用;社保配置比例高的的一二线城市用户群体,为经济情况稍差的三四五线城市的用户群体分摊费用。
从公益慈善角度来看,“先进”帮扶“落后”并没有问题,但从公平角度而言,以上问题却似乎无解,也不仅是一个商业平台能够考虑周全的问题。
更重要的是,站在相互宝背后的,是阿里和蚂蚁。相互宝这一产品的推出,也并不可能只是为了“做慈善”。毕竟,1亿用户背后,除了庞大的互助金池之外,还有庞大的用户数据。
一方面,通过相互宝的引流,这些用户将有机会被推荐到其他保险公司,比如大家在支付宝里面经常看到的大地、阳光等保险公司,相较于主流的平安、太平洋保险而言,它们更需要流量。
事实上,在相互宝宣告停运之后,平台提出的方案就是让其他保险公司再为用户续保三个月。在这个过程中,或许会有不少用户愿意在3个月之后再续保。
另一方面,则是为整个蚂蚁集团的金融业务赋能。数据显示,从2017年至2019年,蚂蚁集团保险科技平台的收入金额从23.15亿元增长至89.47亿元,营收占比也从3.54%提升至2020年的8.42%。
平心而论,相互宝所提出的互助模式,确实给不少患病家庭带来了帮助,在尹铭的公开信中提到,相互宝一共救助了超20万位患病成员。
但在国内保险意识仍未能全面普及的背景下,大部分用户对相互宝模式本就是“一知半解”,因此,相互宝退出历史舞台,既有金融管理部门的一锤定音,也有平台发展模式尚未成熟的历史原因。
只是,虽然相互宝已经成为历史,但互助模式所带来的利与弊,其为金融保险行业所带来的思考,相信仍值得广大从业者深思。
原文标题 : 相互宝的成与败:坐拥上亿用户,游离监管之外
最新活动更多
-
7.30-8.1马上报名>>> 【展会】全数会 2025先进激光及工业光电展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线下会议】OFweek 2024(第九届)物联网产业大会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线下论坛】华邦电子与莱迪思联合技术论坛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线下论坛】华邦电子与恩智浦联合技术论坛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线下巡回】2024 STM32 全球巡回研讨会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2024先进激光技术博览展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