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G/3G退网加速,10多亿存量蜂窝物联网终端由什么来承载?
作者:赵小飞
物联网智库 原创
近日,北京联通公示了2023-2025年北京地区3G网络设备拆除的集采结果,该项目总预算为1800万元。加上今年内蒙古移动发布的2G退网招标、株洲联通2G整体退网下电等事件,国内运营商2G/3G退出历史舞台的速度进一步加快。不过,作为本世纪开始十几年中最为成熟的通信基础设施,2G/3G支撑了中国移动通信行业从弱到强的发展历程,为中国经济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2G/3G退网虽然是大势所趋,但这一曾经拥有巨大影响力的基础设施彻底退出历史舞台需要经过一个漫长的过程。
在我国,2G/3G基础设施规模依然很大
众所周知,目前我国移动通信基础设施面临着2G/3G/4G/5G四代通信制式“四世同堂”的现状,四代制式同时存在造成的成本巨大、频谱和站点资源利用不足等问题已成为业界共识。近年来,不论是从主管部门,还是运营商以及产业链各企业,均对2G/3G退网工作进行规划部署。
过去几年,由于5G网络大规模建设、应用推广以及5G宣传占据主导,很多企业和民众似乎产生了2G/3G已“消失”的错觉,有些从业者甚至认为2G/3G网络已基本退出。然而,实际上存量的2G/3G网络基础设施规模依然不可忽视。
从工信部发布的公开数据来看,截至2022年底,全国移动通信基站数达到了1083万个,其中5G基站数为231万个,4G基站数为603万个,剩余的除了一些专用通信基站外,绝大多数为2G和3G基站。以此计算,截至2022年底,全国2G和3G基站总数依然接近250万个。也就是说,直到去年年底,2G+3G基站数量还高于5G基站数量。
进入2023年,工信部每月公开发布的通信业数据中,不再披露4G基站的数量,仅披露移动通信基站总数和5G基站数量。截至2023年三季度,全国移动通信基站数为1143万个,其中5G基站达到318.9万个,虽然未披露4G基站数量,但根据过去几年4G基站增速和运营商资本开支的策略,4G基站数量在今年前三季度增长有限。因此,可以推算,截至今年三季度,全国2G和3G基站数量依然在200万个以上。
我们将时间拉长,因为2009年是3G元年,我们从这一年开始考察2G/3G基础设施变化情况。笔者翻阅了过去十几年工信部的通信业统计公报以及运营商的年报,汇总出2009-2022年2G/3G基站数量相关数据如下:
2009年,借助3G牌照的发放,运营商启动了3G基站的投资,到2009年底一共建设了28.7万个3G基站,彼时2G基站已有83.2万个,还是最主流的移动通信基础设施。接下来几年,2G/3G投资持续增强,到2016年时2G/3G基站达到296万个的峰值,此后总数开始逐年渐进式下降。而在2016-2018年期间,2G基站数量还在持续小幅增长,3G基站数量不断减少。但整体来看,2G/3G基站数量下降的速度并不快,从2016年峰值的296万到2022年249万,用了6年时间减少了不足50万基站。
可以看出,2G/3G基站的彻底退出未来还需要很长一段路要走。目前,虽然5G建设不断加速,2G/3G退网的呼声很高,但至少从过去几年的实践来看,2G+3G基站的绝对规模还是保持一定水平,这背后和2G/3G所承载的业务和用户关系密切。
2G/3G退网加速,但需要做好阶段性和长期性的准备
2013年12月,工信部向三大运营商发放了4G牌照,中国正式进入了4G时代,4G的投资逐渐侵蚀了3G的投资。在2013年的年报中,中国联通提出,建设运营五年全球最大WCDMA 3G网络,已确立上网快、覆盖广、体验好领先优势,3G在其移动通信主营业务的收入占比接近60%,用户达到1.23亿。基于3G积累的优势在多个领域发挥作用,并在此后几年中延续。不过,随着4G网络的成功和5G商用,仅仅几年后,2G/3G退网的呼声越来越高。
关于2G/3G退网,主管部门多次发声,也给业界一个确定性的信号。
2019年10月召开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上,时任工信部新闻发言人、信息通信发展司司长闻库在谈到2G/3G退网时明确提出,我国移动通信网络2G/3G的退网条件已逐渐成熟。不过,闻库也强调,如果从用户的角度考虑,移动退网不能今天说退,明天就拉闸,要充分考虑用户的使用,要有一个善后的方案,用户使用的号码不要变,服务的内容不要变,或者提供更加快速、丰富、便捷的宽带服务,为用户愿意退、乐意退创造好的条件。另外,运营企业的移动网络退网要早谋划、早告知,让用户和运营企业自己有充分的时间和心理准备来推动退网的进程。
2020年5月,工信部办公厅正式发布了《关于深入推进移动物联网全面发展的通知》,开篇就明确提出“推动2G/3G物联网业务迁移转网”。
2021年11月,工信部在印发的《“十四五”信息通信行业发展规划》中也明确提出,“加快2G、3G网络退网,统筹4G与5G网络协同发展”,将2G/3G退网列入“十四五”期间网络基础设施的重点工作。
在顶层设计指导下,运营商也在部署退网工作,关于2G/3G退网的新闻不断爆出。今年3月,株洲联通下线最后一台BSC设备,累计退减近千个2G站点,“工作”23年之久的株洲联通2G网络正式告别历史舞台。今年8月,中国移动公示《中国移动内蒙古公司2023年2G退网报废资产拆除施工、回收处置服务项目》中标候选人,根据计划,内蒙古移动全区2G设备退网启动,同步完成退网基站的设备拆除和退网基站的回收工作,预估拆除和退网回收基站总计7291个。
实际上,运营商很早已开始谋划和部署2G/3G 退网,但一些计划并非一帆风顺,因为退网工作不仅包括简单的拆除设备,更重要的是如何保障2G/3G的用户平稳过渡到现有的主流网络上。此前,我们也经常看到多个地区因为2G/3G网络停止服务,遭遇了用户的投诉。另外,2G/3G承载的海量物联网用户是其退网遭遇的更大困境。
工信部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9月末,三家基础电信企业发展蜂窝物联网终端用户22.2亿户。22.2亿蜂窝物联网终端中,不同制式的终端各占多少,没有官方数据印证。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近年来不同领域物联网模组出货量来进行预估。
根据海外市场研究机构跟踪数据,2021年Cat.1模组全球出货量为1.17亿,2022年受限于疫情对供应链的冲击,Cat.1模组全球出货量预计在1亿左右。业界熟知,Cat.1爆红始于2020年,按照已有数据推算,截至目前Cat.1全球总出货量应该不会超过4亿。另外,NB-IoT也是近年来出货量较高的蜂窝物联网制式,但总体预估也是数亿规模。聚焦到中国市场,目前NB-IoT和Cat.1在国内所承载的蜂窝物联网连接数有多少?再加上Cat.4、5G物联网连接数,笔者认为这些制式连接总数不会超过10亿。
那么,22.2亿的蜂窝物联网连接中,排除不足10亿的NB-IoT、Cat.1、Cat.4、5G之外,剩余的十多亿存量蜂窝物联网终端由什么来承载?或许这些终端正是通过2G/3G来连接的,即使挤掉一些数据的“水分”,或者调整统计口径,但2G/3G承载的物联网终端数依然能达到数亿。
对于增量蜂窝物联网用户,用户无疑不会再选择2G/3G网络。但对于存量的物联网用户,运营商依然要为其提供服务,数亿的物联网终端依然连接在2G/3G网络上,网络不能关闭,这一要求使得2G/3G退网过程持续很长时间。运营商不断出台各类政策,引导用户将2G/3G用户向NB-IoT、Cat.1迁移,但并不像手机用户迁移那么简单。
物联网用户的特点一方面是生命周期较长,另一方面是很多应用于各行业企业关键生产经营场景,这些特点决定了必须有持续的网络服务。而原来的物联网终端使用了2G/3G网络,在其生命周期还未到期时,要更换网络必须更换相应的芯片、模组,这一成本是非常高的。例如,很多2G模组嵌入进设备或部署在偏远地区,网络迁移并不是简单的流量套餐变更,所要做的工作很多,无异于重新进行一次物联网方案部署,这是很多存量用户不愿意进行的。
在海外,虽然多个国家已经成功关闭了2G或3G网络,但也付出了高昂的代价,而且有些场景下传统的网络依然无法退出。例如,此前英国频谱政策指导委员会在最近一份报告中指出,英国的2G网络至少要维持服务到本世纪30年代,因为除了少量手机用户对2G网络的需求外,英国的智能电表以及欧盟主导的eCall救援系统都依赖2G网络支撑。以智能电表为例,英国的智能电表设计服役时间是至少15年,在这一过程中,对智能电表通信制式进行更改升级将产生高额成本。
当然,近年来运营企业不断压缩2G/3G网络的频点,腾出不少资源用于4G、5G网络部署,一些2G/3G基站虽然存在,但提供服务的内容和范围大大减少,占用的资源也大大减少,这为后续网络服务彻底退出和基站拆除做了不少准备工作。
移动通信基础设施具有一定公共产品的特点,只要用户在用,就需要持续提供服务。通信世界媒体曾刊登过业内专家对于退网的观点,认为退网需要“谋定而后动”,运营商应全面开展退网的统筹规划,既要摸清“家底”,明确退网的路线图,又要制定清晰的重点工作和进度计划,以用户满意、体验不降为总体目标,分步骤、分阶段落实退网相关工作,这是慢工出细活、循序渐进的过程。
在5G商用加速背景下,2G/3G退网也在加速,但是,现在还没到和2G/3G彻底说“再见”的时候。
原文标题 : 2G/3G退网加速,10多亿存量蜂窝物联网终端由什么来承载?
最新活动更多
-
12月19日立即报名>> 【线下会议】OFweek 2024(第九届)物联网产业大会
-
7.30-8.1马上报名>>> 【展会】全数会 2025先进激光及工业光电展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线下论坛】华邦电子与莱迪思联合技术论坛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线下论坛】华邦电子与恩智浦联合技术论坛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线下巡回】2024 STM32 全球巡回研讨会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2024先进激光技术博览展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