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友商”走向共和
双方放下“掰手腕”的竞争姿势一致对外,通过降低研发成本、提高效率,获得更广泛的市场准入,获取双方的技术专长,提高创新力和竞争力,显然是一种更合理的解释。
内容/钟沁
编辑/ TV
校对/莽夫
在京东与李佳琦因“强逼商家二选一以及垄断双十一”事件纷争不断之时,在经济周期轮动带来的秩序破立中,除了“磨擦加剧”,“开放合作”是赛道竞对企业间的另一种“向上”选择。
9月13日,华为和小米间的“友商关系”迎来历史性转折。双方宣布达成全球专利交叉许可协议,该协议覆盖5G等通信技术。协议达成后,拥有专利的双方将互相允许对方使用自己的专利。
这场合作可谓让外界出乎意料。毕竟,自华为和小米诞生起就互相标榜,雷军那句铿锵有力的“干翻华为”仿佛还萦绕耳边,而华为曾经的子品牌荣耀,最初也是顶着对标小米的名号面世。
即便到今年,双方还曾因专利纠纷对薄公堂。
2023年2月,中国知识产权报刊发了一则《重大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受理公告》,请求人分别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华为终端有限公司,被请求人均为小米通讯技术有限公司。公告显示,华为认为小米侵犯其四项专利,涉及无线通信技术、手机照相和解锁技术等。
小米随即反攻。根据2023年7月4日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的口审公告显示,小米对华为名称为“一种锁屏方法及移动终端”的专利发起了无效宣告请求。
还未等双方的纠纷传来胜负之分,吃瓜群主却成了“play中的一环”,等来的是握手言和。
华为和小米则硬生生将对手转化为队友,还颇有些一笑泯恩仇的意味。
从双方的角度来看,达成合作无疑是最优解,面对复杂的市场环境,将精力从纠纷中抽离,资源更倾斜在产品上。此外基于合作,亦能规避全自研的大量投入成本,这既是各取所需,也是共赢合作。
无论是华为Mate 60系列“遥遥领先”,还是小米14系列全渠道累计支付金额破100亿元,都讲出了“各表一枝”新的叙事,在苹果15系列“破价破发”的窗口期。
如华为所说,“在一起,就可以”
Part.1
从行业竞争“打”到技术竞争
似乎很难找到一个明确的时间点,来界定小米和华为究竟是从什么时候“杠”上的。从后续的竞争态势来看,溯源谁先挑起的战火,也没有太大意义。
留给外界印象最深的,当属火药味最浓的2019年。
彼时红米正式宣布独立,外界普遍认为小米此举意在荣耀。对此,荣耀副总裁熊军民回应称,荣耀与小米的竞争早已结束,无论是整体销量还是中高端产品线的市场表现,荣耀早就已经“遥遥领先”。
在宣布红米独立的发布会上,雷军带着因感冒略显沙哑的嗓音表示,“前几天友商做出的回应,代表他们急了,也说明我们做对了。那么我们也回应一下,就是生死看淡、不服就干。”
和屏幕上的八个大字一样醒目的,还有雷军当时必胜的决心。
在这期间,雷军曾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我在创办小米之前,实际上是华为的铁杆粉丝,会背任正非多篇讲话,我也一直强调国产手机要团结起来。但是友商子品牌(指荣耀)诞生以来,怼了我们很久,我们从没有回怼过。”
眨眼间,红米和荣耀虽尚未分出胜负,产业的风口却已几经变换。现如今无论是华为还是小米,都难有当时隔空喊话的心境了。
但安静不代表浪静,“口水仗”升级成了“司法仗”。
2023年,华为认为小米侵权了四项专利技术,并启动司法程序。小米则在7月反击,认为华为的专利无效,不应该被授予专利权。
双方口审时间为7月21日,这是发明诉讼中的一种方式,需要无效方和被无效方在法庭上口头阐述自己的观点和自己专利有效的理由,双方需要经历一场面对面的辩论。
当时小米方面回应称:“双方就专利许可在积极谈判;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提供了多元化的解决机制,包括行政和司法调解,通过第三方的调解机制解决许可问题是行业惯例。此外,双方在继续积极谈判的同时,寻求利用多元化的调解机制,协助双方达成协议。
调解最终赢来的是合作。在此之前雷军就曾公开喊话华为,表示如果华为愿意开放其自主研发的芯片和操作系统,小米将毫不犹豫地转向华为技术平台。
这番姿态可谓化干戈为玉帛,为后续顺利合作奠定了基础,同时也预示着小米未来的技术走向。
Part.2
“掰手腕”不如拳头对外
据华为官网显示,截至目前,华为是累计获得中国授权专利最多的企业,当前有效中国专利逾4.7万件,在美国累计共获得2万余件授权专利,在欧洲累计获得约1.5万件授权专利。华为连续五年专利合作条约(PCT)申请量全球第一。
相比之下,截至今年3月31日,小米全球授权专利数超3.2万件。
此外,华为在5G等领域也有着明显的专利优势。据今年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全球5G标准必要专利及标准提案研究报告(2023年)》显示,在5G标准必要有效全球专利族排名前10的企业中,华为以有效专利族数量占比14.59%,位列第一,高通和三星位列其后。小米排名第十,有效专利族数量占比4.1%,这是小米首次进入全球前十。
研发背后是大额的研发投入。2022年,华为研发费用支出占全年收入的25.1%,近十年累计投入的研发费用超过人民币9773亿元。
其中,2023年上半年,华为研发费用为826.04亿元,上年同期为790.63亿元,增长了4.4%。同期华为实现营收3082.90亿元,净利润为465.23亿元,研发费用超过净利润。
而据小米财报显示,2022年小米研发投入为160亿元。雷军透露,预计2023年小米全年的总研发投入将超过人民币200亿元,2022年到2026年研发投入将超过1000亿元。
虽然外界普遍认为华为可从此次合作中收取专利费。但根据数据显示2022年,华为专利许可收入仅为5.6亿美元。此外,华为历史上累计支付的专利许可费约是许可收入的三倍。
5.6亿美元的营收规模对比千亿元的研发投入下,双方放下“掰手腕”的竞争姿势一致对外,通过降低研发成本、提高效率,获得更广泛的市场准入,获取双方的技术专长,提高创新力和竞争力,显然是一种更合理的解释。
此外,华为当前的重心是重回全球市场。除Mate 60 Pro的发售被视为华为重回全球手机市场的第一枪外,另据《财经》报道,多位接近华为的人士证实,华为已经启动全面回归全球手机市场的通盘计划,国内市场先行,海外市场后发。过去三年多重技术突破为这次回归打下了基础,后续启动是产品、渠道和市场。
从市场端来看,今年5月,华为P60 Pro、折叠屏 Mate X3等产品已在德国、阿联酋、马来西亚和墨西哥发布。9月中旬,华为还在西班牙发布智能手表新品。
而在华为Mate 60系列掀起的热烈氛围中,小米史上最大规模的“底层重构”小米澎湃OS系统也正式发布了,雷军表示这是一个划时代的里程碑,是迈向“人车家全生态”的关键跨越。在具体应用上,雷军解释小米澎湃OS将串联起米家智能设备,为用户带来类似鸿蒙系统的多屏协同和跨端操作体验。
显然,这并非“对标”姿态。
Part.3
在一起,就可以
将时间拨回2020年,那时华为正处于“至暗时刻”,顶着巨大外部压力如约发布Mate40系列手机。
和以往发布会不同的是,在华为终端BG CEO余承东表达感谢后,大屏幕上缓缓出现了华为首支品牌短片《在一起,就可以》。
在发布会现场余承东表达了华为的观点:“在乎我们的人,和我们在乎的人一起向前,就没有害怕二字。中国科企需要‘在一起’潜心强化自己的产业链纵深,才能打破外界的封锁,真正走上自立之路。”
自古以来,属实如此,“孤举者难起,众行者易趋”。打破行业桎梏、冲破外部枷锁的最佳途径,是中国科技企业团结一致,增加整体竞争力。
中同律师事务所律师、中国及美国纽约州执业律师彭靖雯曾表示,企业间通过实施专利交叉许可,以合理付费或技术交换的方式让创新者得到合理回报,将更加有助于推动研发创新,从而全面提升产业科技水平。在当下的数字化时代,随着人工智能技术、共享经济概念等的大面积应用,相信企业间在专利方面的合作也将迎来崭新的局面。
虽然今日外界的束缚对华为的影响已逐步减弱,尤其是华为Mate 60系列的发布,颇有“轻舟已过万重山”的畅快之意。看似华为当下遥遥领先,但小米也好,其他国内手机厂商也罢,仍需要“在一起”的精神。
从国内市场来看,数据显示,2023年第二季度,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约6570万台,同比下降2.1%,上半年出货量约1.3亿台,同比下降7.4%。
可以看出,当下整体智能手机的需求还相对疲软。在这其中,根据调研机构IDC公布了上半年中国高端手机市场品牌份额排行榜显示,苹果市场份额为67.0%排名第一。这就表明,在本就疲软的市场下,高端手机还仍被苹果占据大部分市场份额。
由此可见,国产手机冲击高端化的还有一段路要走。只有“建立足够强大的全球品牌力、足够独立的技术自研能力、足够韧性的企业主导供应链,以及足够持久的企业生存能力”才能走出严冬或摆脱制裁。如此短期内,仅凭单一个体的努力是不够的,基于专利交叉协议进行深度合作捆绑,和同行一起前进,才是产业向上的最优解。
从“互掐”到合作,华为和小米面临的命题不同,但使命相同——加强品牌及技术底座,在海内外市场打造一张属于国产手机的金名片。
原文标题 : 当“友商”走向共和
最新活动更多
-
11月22日立即报名>> 【线下论坛】华邦电子与莱迪思联合技术论坛
-
12月19日立即报名>> 【线下会议】OFweek 2024(第九届)物联网产业大会
-
7.30-8.1马上报名>>> 【展会】全数会 2025先进激光及工业光电展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线下论坛】华邦电子与恩智浦联合技术论坛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线下巡回】2024 STM32 全球巡回研讨会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2024先进激光技术博览展
-
10 携程集团,彻底爆了!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