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小川、江南春、陈向东在为阿里云“带盐”背后,阿里云打出了在高潜力、高增长市场的三张明牌。
文|徐鑫
编|任晓渔
“如果你在企业不是做IT的,可以把截屏发给公司IT看一下,他看到这个价格后可能会激动起来,一定能打动他。”老罗在直播间里向普通大众卖云的话音刚落,又有三位专业大佬为阿里云“带盐”。
高途集团创始人陈向东、百川智能创始人王小川、分众传媒创始人江南春现身阿里云最新发布的品牌广告。三位专业人士分别从成本、大模型、出海三个视角点赞阿里云。
出海和大模型是当下中国企业发展的最热门赛道,也是云计算行业未来的重要增长点。而技术领先带来的成本优势则凸显了云计算产业和核心业务逻辑。
大佬频频点赞背后,阿里云打出了明牌。在高潜、高增长行业里持续投入,以积极进攻的态势,推动更多行业使用公共云。对这家头部云厂商而言,也只有持续面向未来投入,具备规模及效率支撑下的成本优势,才能持续获得认可,助力国内云计算的公共云转向。
01
大模型,正在形成飞轮效应
一位大模型资深人士告诉数智前线,当下大模型浪潮正在进入2.0阶段。
在模型训练上,大模型厂商们纷纷都在追逐更大参数的模型,甚至是万亿MoE架构的稀疏模型。这拉动了更大一轮的算力需求。同时,多模态、文生视频类模型,参数量没有太大,但训练数据已经是大语言模型数据的10倍。
大模型落地的浪潮也在持续,去年11月到今年年初,各行各业正迎来大模型落地潮,“大家都马不停蹄的。”一些行业人士预测,到今年年中随着模型落地会有一波人先赚到钱,这能带动更多应用入场,也拉动更多推理层对算力的需求。
这些新的动向对云计算底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过去一年多,海外大模型厂商们都积极与主流云计算厂商合作,获得云厂商的更灵活、稳定以及更低成本的算力支持,并与云上AI生态积极互动。OpenAI与微软Azure云深度合作,Anthropic选择AWS,Midjourney则是Google的明星客户。
王小川在去年云栖大会演讲时提到,与阿里云的深度合作,百川智能快速建立起了2千卡以上规模集群。
模型生产和迭代在行业里一直是真问题。“去年一整年,厂商们在尝试一些更加激进的算法创新上,胆量有些缩小。每一次在模型层去更新,可能耗费的算力资源和资金是百万级,甚至大几千万级。”一位资深人士提到这个痛点。
大模型训练是系统工程,公共云天然具有高弹性、低成本、网络密集特性,阿里云还对所有计算产品如超高性能计算、存储、网络架构都做了升级。依托阿里云的云原生AI基础设施,百川智能快速投入高效的模型生产和迭代,达到了平均每月迭代一款模型的研发速度。
对大模型生态的支撑则拉动了云厂商的营收数据增长。这波AI浪潮里,阿里云获得了包括智谱AI和百川智能在内的一批大模型厂商的认可。可以说云计算行业和大模型应用热潮正形成旋转飞轮。此次王小川点赞阿里云,也是这一良性循环的体现。
02
出海,需要抱团
“面对复杂的环境,以我亲身的经历,企业越来越需要以打群架的方式去应对。”一位出海资深人士告诉数智前线。
在不出海就出局的时代,企业们普遍面临新的课题。一家大型集团企业的管理层告诉数智前线,他们要重新寻找伙伴,由于业务全球布局,一些软件系统和办公工具也要能支撑新的业态。
埃森哲此前在一份中企全球化的报告里提到,近六成的中国企业出海时孤立无援,他们发现在国内构建的供应链能力以及在国内产业环境里构建的强势能力,很难带到海外。
生态作战,抱团出海,已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共识。在这一需求驱动下,早已走向国际市场,具备多年全球化经验的云厂商,因为扮演中企扬帆出海过程里的桥梁角色,受到了出海企业的青睐。
分众传媒创始人江南春说到选择阿里云的原因时就提到,“这朵云要有遍布全球的技术服务,能为企业扬帆出海保驾护航。”
阿里云在国际市场投入已久,具备强大的海外服务能力。2014年开始,阿里云就陆续在亚洲、欧洲和北美等全球各地建设数据中心、开放可用区。截至当下,阿里云已服务了超过22万家中国出海企业,已经是国内中企出海的重要技术底座。
出海还是国内云计算厂商在行业内卷竞争,增速逐渐放缓背景下,追求增长的题中应有之义。通过帮助客户成功,服务新赛道上的一线需求,云计算厂商也在开拓新的增长曲线。过去几年,阿里云持续发力海外,在国际市场五年规模增长超20倍,为自身的第二增长曲线打开空间。
03
降价,考验规模和效率
“低至0.63折、0.44折,公司IT看到后的第一反应是,那个做直播电商的老罗是骗子,因为他上了限制消费名单。”老罗在直播间卖云仿佛在说脱口秀,而高途集团创始人陈向东给阿里云打call则非常专业化,直击云计算本质,“阿里云,以超大规模普惠算力,帮助我们不断降低IT成本。”
今年在老罗直播卖云和大佬站台前,阿里云在国内、国际市场已经掀起了两轮降价。内行看门道,这不是补贴大甩卖,而是技术支撑的“任性”。
超大规模普惠算力到底从哪里来?这与云计算的商业模式有关。
企业按需购买云厂商资源,而云厂商大规模采购服务器,建设数据中心,通过高强度研发投入,削峰填谷,提升计算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资源闲置后,降低了单位规模的算力使用成本。
成本下降,云厂商就能把技术红利带来的成本优势释放给企业客户。更多的企业就愿意选择云厂商的计算资源。这样,通过持续技术研发,云厂商在高效的计算资源利用效率和更大服务规模间实现了良性循环。
过去十年里阿里云一直在重复这个循环。阿里云提供的算力成本下降了80%,存储成本下降了近90%,技术优势驱动下的降价活动也持续进行。比如仅2015年10月至2016年10月间,阿里云就连续降价17次。
阿里云高管还说,降价不是数字游戏和短期竞争行为,而是“让更多企业用上先进的公共云服务,加速云计算在中国各行各业的普及和发展”。
对比中美两国的算力基础设施,美国基于庞大的公共云基础,形成了算力统一大市场。据中国信通院数据,2021年,美国的算力有60%是以公共云的方式来提供,欧盟为50%,而中国仅为28%。
大模型浪潮下,计算的范式本身正在发生根本性变革,云计算是这场变革里的创新基础设施。阿里云在高潜、高增长行业里持续投入和积极进攻态势,也是为推动中国的算力基础设施集中化而努力。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