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搜索
更多>> 热门搜索: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搞AI也得赚钱吧?

2024-05-23 14:16
乌鸦智能说
关注

这几天,大模型厂商都在忙干一件事:降价。

字节降了,智谱降了,后来阿里、百度纷纷跟进,晋西北乱成了一锅粥!

图片

这很容易让人想起移动互联网时代。从滴滴和快滴的补贴大战到后来的百团大战,再到后来的共享单车,所有人都习惯于大规模烧钱来获得最后的胜利。

移动互联网玩玩就算了,到了大模型故事里,又来这一出。价格战一旦开打,意味着大模型商业化节点又要进一步延后。想到大模型动辄上亿的投入,不禁要说一句:搞AI也得赚钱吧?

/ 01 / 同样的配方,不同的味道

大模型降价并不是一个稀罕的事儿,美国的大模型也在搞降价。

5月13日,OpenAI就把新模型的API价格调低了50%。算上这次,去年以来OpenAI已经搞了4次“降价促销”了。

怎么国外卷得了,国内一卷就大喊价格战来了?

说起来,这事还真不能怪市场瞎起哄。人家OpenAI花了一年多时间,用了好几次,才把GPT4下降了80%左右,你这倒好,动不动就下降了90%以上,百度甚至还宣布文心Speed和文心Lite两款模型免费。

虽然说大家都在降价,中美大模型的降价逻辑还不太一样。OpenAI的此次降价更多是为了多模态和端侧做准备,降价不仅没有影响商业化表现,也刺激了移动端收入增长。

在GPT-4o推出后,ChatGPT收入增长爆了。Appfigures显示,ChatGPT 移动应用程序的净收入在 GPT-4o 推出当天首次增长了 22%,并在接下来的几天继续增长。周二,净收入达到了 90 万美元,接近该应用程序日均 49.1 万美元的两倍。

从上周一到周五,ChatGPT 移动应用在 App Store 和 Google Play 两个平台上共赚取了 420 万美元的净收入,这是ChatGPT在移动端最快的收入增长。也就是说,国外大模型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更好的模型-更多的收入-更好的模型-更多的收入。

但国内大模型情况就显得有些尴尬了。现在商业化还没跑通呢,大家都在价格上卷起来了,大厂还能抗一抗,大模型创业公司就被迫需要寻找新的商业化路径,这并不容易。

无论从哪个角度看,把大模型再次拉入价格竞争,都不是一件明智的做法。但现实是,这事就是这样发生了。

/ 02 / 陷入互联网竞争“怪圈”

大模型降价,说得简单点就是抢用户,这个策略几乎贯穿了移动互联网整个发展历史,从百团大战到打车大战,再到后来的共享单车,莫不如此。

对于这个现象,除了互联网本身具有的网络效应外,给出的另一个解释是,这些互联网产品大多数走得是模式创新的路子,没什么太多的技术,所以最后大家只能抢用户。

而大模型不同。这可是当下被认为有可能改变人类未来的科技创新。仅仅过了一年,又重新回到了与移动互联网补贴抢用户的竞争逻辑里。

这事看上去很难理解,但如果从现实出发,就能把各家的算盘看得比较清楚:

在这轮价格战里,云厂商是最重要的发起方之一,先有有字节的火山引擎,后来百度智能云、阿里云先后加入。意思很明确,在他们眼里,大模型成了改变云计算市场格局的重要变量。

对云计算公司来说,大模型商业化能不能跑通,并不重要,更重要的是,如何依托于大模型新需求,打破过去云厂商的格局,重新建立自己的领先位置。

根据媒体报道,阿里云内部已经提出一个非常激进的目标,在三年之内,要占领国内大模型云计算市场的90%。这也是为什么阿里把国内5家大模型独角兽都投了一遍。

而火山引擎自2020年才对外提供服务开始,一直想以传统云计算模式去追赶大厂,始终没有太大起色。大模型出现改变了这一切。去年以来,它开始将字节跳动的AI能力作为突破口,试图打破旧有格局。这次降价也是这一逻辑下发生的。

对大模型创业公司来说,这账也好算得很。既然各家模型性能谁也甩不开谁,未来的发展谁都看不清,那就先把用户拿下来再说。这是移动互联网过去10年被证明过无数次的真理。

拿到用户,不管商业化能不能跑通,至少融资、并购后面还有的聊,卖身大厂也不是没有可能。没有用户,你连上谈判桌的资管都没有。

在获取用户这事上,各家也都遇到了瓶颈。根据AI产品榜数据,4月份文心一言的访问量为1691万,增长13.03%;智谱清言访问量只有282万,还下降了4.11%。阿里和抖音豆包的增长速度还好看点,前者访问量690万,增长33.33%;后者访问量345万,增长27.11%。

当然这不仅仅是国内AI应用的问题,放在全球也一样。在AI产品榜访问量前20的产品里,只有4个产品在4月的访问量增速超过10%,而当月访问量下降就有6个产品。

在这种情况下,模型厂商需要降低开发者成本,让更多开发者参与进来,帮助他们去触碰曾经触碰不到的用户。

/ 03 / 大模型,终究不是移动互联网

尽管发展路径看上去越来越像移动互联网,但我们必须要说,大模型终究不是移动互联网。

移动互联网的关键词是竞争,大规模烧钱,赢了竞争才有机会跑出来。而大模型的关键词是吞没,大模型的每次升级都是颠覆性的,这让很多企业前面的投资,直接归零。这意味着,价格战最终并不能决定谁将胜出,只有预判好模型的发展,不吞没才有机会跑出来。

仅从竞争维度上看,移动互联网的竞争故事也并非毫无意义,至少能够告诉我们一些朴素的商业真理:

当竞争变得激烈,重点不是谁更能蹦跶,而是谁消耗少。九败一胜的王兴用他雄厚的家底证明了高举高打的策略逃不过: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真正的赢家,应该种下种子而不是埋下钢筋。

图片

       原文标题 : 搞AI也得赚钱吧?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通信 猎头职位 更多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