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互联网电商,终于还是“连上了”
什么才是更好的互联网?
答案很简单:真正的互联。
9月26日,据市场消息,京东物流和菜鸟速递将分别接入淘天、京东平台。同时,京东也将在“双11”前开通支付宝支付,时隔13年再度携手阿里支付体系。
消息一出,9月27日,京东一度暴涨18%,京东物流暴涨16.52%,阿里同样暴涨10%。可谓皆大欢喜。
在股价暴涨的背后,阿里与京东的合作中还有哪些细节值得深挖?类似的合作与开放将会成为中国科技行业未来的主流吗?
巨头“拆墙”,阿里、腾讯、京东握手言和
未曾想,在商家、定价、配送等多领域曾经展开过全面竞争的阿里和京东,会在缠斗多年后,向对方开放自己的核心业务。
具体来说,消费者以后在淘宝购物,商家可以选择用京东物流来发货;消费者在京东购物,也可以通过支付宝支付;同时,京东物流也将接入菜鸟速递和菜鸟驿站。
这对于商家而言,无疑意味着商品周转率的提升和管理复杂性的降低。
双十一在即,平台商家所面临的备货、周转等库存需求激增。而在此前,在京东、淘宝天猫都有店铺的商家,需要在两个平台分别开设账户,分别管理存货,物流等信息。而如今淘宝接入京东物流后,商家就不再需要分别备货、分别安排库存了。
而对于平台来说,菜鸟系物流能够为京东的品牌商家提供成本更低的物流服务,而京东物流提供的一体化供应链也获得更多来自天猫的品牌商家客户群。
事实上,早在去年3月,京东就已开放物流接口,允许商家可以使用京东物流以外的第三方物流,来满足“性价比消费”时代下,交易频次增加、平均客单价下滑的消费态势。如今随着菜鸟系物流的补充,无疑会帮助京东平台打造更加多元化的服务体系,从而满足商家的多样化需求,带来更多的GMV增长。
而除了物流领域以外,合作还延伸到了支付领域。支付宝入驻京东商城以后,消费者的使用成本进一步降低,无需在不同的支付软件和商城之间跳转。
此前,淘宝与微信支付互联,为淘宝带来了最后一批坚持只用微信支付的长尾用户,而如今随着支付宝与京东互联,无疑也能为京东带来同样用户增量。
从这个角度来看,继与微信支付之间的“世纪大和解”之后,阿里终于将铁锤挥向了自己与京东之间的那堵“墙”。当腾讯、阿里、京东的电商与支付体系打通之后,无疑是一件平台、商家、消费者“三方共赢”的好事。
围墙易拆,“心墙”难解
然而,尽管巨头之间已经展现显现出了和以往截然不同的开放、互联、包容的态度,但不可否认的一点是:阿里和京东,在电商领域仍然保持着强竞争关系。
以京东物流接入淘宝为例,淘宝商家使用京东快递发货,虽然会将商家的物流信息同步上传至京东快递。然而,对于快递企业来说,现在同行都很清楚客户的市场位置、发货量、品类等,商家的电话、地址这些信息一直都是透明的。
而真正重要的数据,往往是那些不透明的,例如商户与平台的合作细节、客户日常运营的商业数据。这些涉及平台和快递企业的核心业务领域的数据,过去不曾,将来也不会向对手开放。
此前,依托商城中的零售业务,阿里和京东分别以收购合作、自建物流的方式组建了一支为自家商城“量身定制”的物流体系。而以极兔速递为代表的新兴快递企业,则因为和拼多多关系暧昧,一直无法列入淘宝和京东的商家的选择范围。
但巨头为了在激烈的存量竞争中获取更多用户和业务增量,总是会在审时度势下作出最利于己的选择。
随着淘宝和京东也推出了自己的百亿补贴活动,平台商家对低价物流需求逐渐增大。2021年,极兔速递获得淘宝的配送资格,2023年,极兔速递获准接入京东。而真正催动极兔进入与京东、阿里体系的,并不是所谓的“互联”,而是极兔快递自身配送能力的提高和配送成本的降低,才使得自己有了和京东、阿里的物流体系一起竞争的资格。
从这个角度来看,此次阿里、京东之间的互通也并非一笑泯恩仇。巨头之间“拆墙”的动作,也只是为了将长期以来被集团壁垒保护着的业务集群“放出来”同台竞技,从而加速行业竞争和淘汰,利用市场的力量进一步降低配送成本罢了。双方的开放仍然是各自斟酌市场需求与自身条件以后,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商业行为,没有外界看来的那般“友好”和“理想”。
为什么说“互联”会是未来中国科技公司的最重要的命题
回顾中国的互联网巨头,腾讯与字节从互相“封杀”到握手言和,阿里与京东从“二选一”到携手共创。在这种互相“建墙”,再互相“拆墙”的转变过程里,既有监管力量发挥的外部催化作用,也有字节、拼多多打破固有格局,催动阿里、腾讯和京东等老大哥自发联手的内部演变作用。
在早期的竞争中,每一家企业,都在追求用户、营收、利润等数据的绝对增长,“一切为了DAU”、“一切为了GMV”的口号也在这时喊得最响,因此电商巨头们迅速形成了自己的支付方式。这种情况下,用户是没有话语权的:想要方便,只能同时下载所有APP搭配使用。
这时的中国互联网,贡献出了许多经典案例:2008年,淘宝屏蔽百度爬虫,宣布禁止竞价排名;2010年,腾讯和360打响“3Q大战”;2011年,京东停用支付宝;2013年淘宝与微信互相屏蔽等等。
当这种水火不容达到一定程度以后,2021年,工信部提出,要保障合法的网址链接正常访问,同年,阿里因违反《反垄断法》被罚182亿。
此后,各家虽然表面上强调开放,但往往并不涉及核心业务,只是不再屏蔽,远没有到相互开放的程度。比如2021年微信里的淘宝链接可直跳淘宝等。今年以来,大厂们的开放显然决心更足,此前阿里CEO吴泳铭就曾在全员信中写道:“想要创造最好的用户体验,必须寻求最广泛的开放与合作,包括传统意义上存在竞争关系的公司。”
而这种大厂之间从“激烈厮杀”走向“既竞争又合作”的关系的演变,也标志着中国的互联网从“增量市场”走向“存量市场”。
毕竟,在增量市场时期,大家都是竞争对手,“跑马圈地”、抢用户的手段是有效的。但在当下存量市场当中,没有任何一个平台会想再冒着失去用户的风险相互隔绝,握手言和显然是更为明智的选择。当然,从结果的角度来看,无论如何,我们都得到了一个更加开放、强调合作、追求效率的互联网行业。
最后,在中国互联网这么一段跌宕起伏的竞争与合作史中,我们或许能够汲取到一种经验:“只有摒弃了单纯的“你死我活”的零和博弈模式,拥抱互联互通,才能为行业内所有的玩家都带来更多的发展和获客空间,实现更大的循环。”
说完这些,再看看此刻中国其他所有正在沉溺于“内卷”的科技行业:光伏、电车....
他们会不会走上互联网行业的老路?他们何时能够走向开放和共赢?
这是值得每一个从业者深思的问题。
来源:港股研究社
原文标题 : 中国的互联网电商,终于还是“连上了”
图片新闻
最新活动更多
-
7.30-8.1马上报名>>> 【展会】全数会 2025先进激光及工业光电展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线下会议】OFweek 2024(第九届)物联网产业大会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线下论坛】华邦电子与莱迪思联合技术论坛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线下论坛】华邦电子与恩智浦联合技术论坛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线下巡回】2024 STM32 全球巡回研讨会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2024先进激光技术博览展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