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巨头们在手机配件领域的野心疯狂膨胀,消费者还愿意为其买单吗
“跟风”恐成为潮流
回归到充电头这件事来,这次国产安卓会不会跟风?
根据以往的历史,很难想象国产手机品牌不会去跟这波风。其实说“跟风”也不太准确,早在2015年,小米雷军就有过尝试,产品不再标配充电器,而是可以打包优惠购买。但困于市场影响力,终究是魄力不足,此事在抵制和骂声中不了了之。
IDC的数据显示,三星2019年全球出货量为2.95亿台,苹果出货量为1.91亿台,对他们来说,苍蝇再小也是肉,取消充电器,每台削减的成本累积起来就是以亿为单位的利润。而苹果和三星在今年取消充电器,不仅仅是对配件利润追逐的长期考量,也是对的疫情的应对策略。
在今年疫情的影响下,国际市场运输成本普遍上涨。根据环宇顺鑫物流创始人刘友发的说法,当下的航空运费最贵的已经去到了一百多块每公斤,达到了历史从未有过的高位,而且运价频繁调整,今天报给客户的价格,到了明天航空公司又涨价了,结果就是今天接的货,到明天可能就得亏钱出了。
严重依赖国际市场的苹果、三星,制造地均集中在中国和东南亚等国。根据智能相对论的了解,为了保证新品在世界范围内的及时供应以及同时发售,苹果手机一般采取空运。而根据相关机构的测算,取消充电器后,iPhone 12的包装盒体积相比上代减小了约50%。包装盒体积缩小,重量减轻的iPhone12,既缓解了疫情下的航空的运输压力,也节约大量的运输成本。
取消充电器,对他们来说是一个很“香”的决定,而对国内厂商来讲,目前跟风的动力尚且不足。
得益于疫情的控制,国内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的销售,运输成本并不高,缩小包装增加运输量的做法很是鸡肋,远不及口碑流失的影响。
另一方面,在电池容量迟迟没有得到突破的情况下,而对续航要求越来越高的当下,提高充电功率是国内手机厂商重要的竞争点。国产高端手机的充电功率已经来到了65w、100w、甚至120w。高功率充电往往需要特殊的线材和适配器,如果取消,把这部分成本转嫁到消费者身上,降低了产品竞争力,得不偿失。而中低端往往对价格敏感,需要消费者自购充电器恐怕是短时间内难以接受的。
所以说,在短时间内,国产跟风是件不太现实的事情,毕竟在iPhone取消耳机孔三年后,还有很多机目前依旧标配。但是长期来看,等到整个市场对此的容忍度来到了一个较高的水平,高功率充电器也逐渐普及的时候,迫于成本和环保的压力,国产厂商恐怕也会取消附赠充电器。到时恐怕只会为苹果挽回更多的颜面吧,毕竟无论是好是坏,苹果又做了一次“创新”的引领者。
这一次,谁的机会?
手机厂商曾在配件领域获得过巨大成功,但是这一次,恐怕会有不同的结果。
首先,电池、耳机孔、储存等都是集成在手机上的,当厂商联合取消或更改后,消费者其实并没有太大的选择空间,即便是选择其他品牌,对整个手机市场来说,也无非是左右手互换而已。
而配件方面还是有些不同的,无线耳机其实有很多选择的余地。在苹果开创无线耳机的风潮后,三星、华为、OPPO等也早早加入了战场,传统耳机厂商如漫步者等也不甘示弱,新品频出。只是这些产品价格集中在千元以下,售价较高的三星Galaxy Bus价格勉强持平Air Pods的基础款。苹果以50%以上的市场占有率拿走了70以上的利润,至少在现状,还看不到其他厂商能对Air Pods产生实质性的威胁。
Air Pods打法和iPhone一样,都是创新的引领者,同时又有着优秀的使用体验:苹果全家桶无缝联动、人性化的操作方式、良好的降噪效果、以及最近跟随IOS 14一同推出的立体环绕音等功能。再加上依托苹果品牌宣传的时尚属性,造就了苹果吃肉,其他玩家喝粥的局面。
Air Pods的成功,是技术和品牌的成功。
与无线耳机不同,充电器是一个纯粹工具性的产品。对于消费者来说,它只要安全、耐用、充电速度达标,就完全满足了使用体验。一个低品牌忠诚度,低特色的工具类产品,在使用体验相差无几的情况下,价格将会成为最值得考虑的因素。
而价格方面,则是专注配件的第三方的拿手好戏。以绿联为例,同样是20W的充电器,iPhone官方的价格几乎是绿联的三倍,而两者在使用体验上,几乎没有区别。而绿联65W充电器,只需要苹果20W一半的价格。
在充电器领域,苹果也曾想复制这种成功。2017年9月,一直相信未来是属于无线的时代的苹果,宣布成立Air Power研发团队,目的是研发一个无线充电器,可以同时为三种苹果设备(iPhone、Air Pods和Apple Watch)无线充电。
Air Power的研发有着极大的技术难度。苹果对此的要求是:三种设备可以以任意位置放在充电器上同时充电,并且在充电时可以从iPhone上实时看到其他设备的充电进度。
开发过程中,苹果无法解决由于多个设备同时充电所导致的发热问题,以及多个发射圈之间的干扰问题,也难以实现无线设备无需放在特定位置进行充电。为了实现上述要求,Air Power的工程样机甚至需要搭载苹果A11芯片才能实现,而搭载了A11芯片的充电器,其价格可想而知。
2019年3月左右,Air Power宣布夭折,这也是苹果第一次放出效果图,但却没有完成研发和量产的产品。
根据外媒当时的爆料,Air Power的售价为250美元,约合人民币1750元。可以想象的是,即便没有夭折,Air Power以及类似昂贵的产品,在充电器市场上,又能搅起多大的风浪呢?无论是有线充电器还是无线充电器,制造门槛都很低,纯粹工具性产品的充电器,其市场注定是性价比玩家们的乐园。
用脚投票的消费者
维持苹果、三星等巧立名目敛财背后的逻辑其实很简单:手机是一个高度集成的设备,是一个创新驱动的产品。他们在手机设计或者是配件领域的各种小动作其实很难伤到根基——优秀的产品使用体验和技术上的领先,简单来说,即瑕不掩瑜。无论是产品设计还是技术储备和供应链上,苹果、三星都有着许多厂商难以逾越的护城河,这也是他们毫不忌惮的资本。
一直以来,对于他们的动作,调侃和骂声一直没有停过。更有的消费者在评论说到,建议取消手机盒中附赠手机。但调侃的背后更多的是无奈,明知是把成本转移给用户,却又无可奈何,毕竟当跟风成为潮流的时候,普通个人很难去阻挡。
但野心终归是要付出代价的,国内连年下降的市场份额就是最好的证明。今年,三星已经放弃国内市场,关停了在惠州的工厂。而根据市场调研机构IDC发布的数据,2015-2019年,iPhone在中国市场的全年出货量分别为5840万部、4490万部、4110万部、3630万部和3280万部,市场份额分别为13.4%、9.6%、9.3%、9.2%和8.9%,均呈逐年下滑态势,这其中既有大环境——国产崛起的因素,恐怕也离不开他们不顾消费者体验的“创新”吧。
消费者都是在用脚投票,千里长堤溃于蚁穴从来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选择的权力看似不在我们这里,但其实一直都在。
*本文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此内容为【智能相对论】原创,
仅代表个人观点,未经授权,任何人不得以任何方式使用,包括转载、摘编、复制或建立镜像。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且未核实版权归属,不作为商业用途,如有侵犯,请作者与我们联系。
智能相对论
?AI产业新媒体;
?今日头条青云计划获奖者TOP10;
?澎湃新闻科技榜单月度top5;
?文章长期“霸占”钛媒体热门文章排行榜TOP10;
?著有《人工智能 十万个为什么》
?【重点关注领域】智能家电(含白电、黑电、智能手机、无人机等AIoT设备)、智能驾驶、AI+医疗、机器人、物联网、AI+金融、AI+教育、AR/VR、云计算、开发者以及背后的芯片、算法等。
最新活动更多
-
11月22日立即报名>> 【线下论坛】华邦电子与莱迪思联合技术论坛
-
12月19日立即报名>> 【线下会议】OFweek 2024(第九届)物联网产业大会
-
7.30-8.1马上报名>>> 【展会】全数会 2025先进激光及工业光电展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线下论坛】华邦电子与恩智浦联合技术论坛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线下巡回】2024 STM32 全球巡回研讨会
-
精彩回顾立即查看>> 2024先进激光技术博览展
-
4 拼多多,病入骨髓
-
10 巴菲特,继续卖出苹果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