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向善财经
2024年的第一天,百度发布一则让人意料之外,但又不那么意外的公告:百度方面正式终止了对YY的收购。
百度终止收购YY,就像是两个年轻人谈恋爱,在一起两三年之后最终还是走到了分手这一步。
三十多亿美金的收购案说停就停,根本的原因恐怕还是直播对百度而言,没有更多价值了。
看看直播平台在美股的表现就自然会有答案。
从2022年1月到2024年1月,虎牙从7美元跌到了3块5美元,斗鱼从2块5美元跌到了不足1美元,甚至有退市的风险。直播的故事不香了资本市场不买账,百度也就自然没必要花三十多亿美金来充这个脸面。
更何况,百度自身的股价也快撑不住了。
2023年初美股最高涨到160美元,这一年过去了跌到了115美元,下跌了28%。港股也是一样,从年初的160多港元,跌到现在112港元。这时候再继续完成这笔36亿美元的收购,也失去了拉升股价的意义。
终止收购YY,似乎也寓意着百度直播业务权重的降级,如果说直播之后,百度还有什么能提升市场信心的大招,那可能只有大模型了。
人们对百度的疑问也在于:直播、自动驾驶、造车等业务纷纷折戟,将来会不会放弃大模型呢?
直播、自动驾驶、造车,百度“屡战屡败”?
也许是看着同时代的阿里、腾讯成长为参天大树,百度内部这些年其实也一直憋着一股劲儿,希望能够在二级市场上演一直飞跃。
在业务上也是如此。
百度这些年搞直播、做电商、押注自动驾驶、大模型,其实都是为了有一天能够扬眉吐气。甚至可以夸张的说,二级市场的风向,始终是百度战略和业务的方向。
一旦市场风向变了,百度也会毫不犹豫地掉头转向。
由此来看,终止收购YY也是一种转向:放弃收购,是不是也意味着百度内部要战略性放弃直播业务呢?
当然不排除这种可能性。
如果我们把时间拨回到2020年,就不难发现,在百度关联方 Moon签署YY收购协议之后,百度的股价冲到了近5年的最高点,股价最高来到354美元。
当然,彼时的股价冲到高点,不仅是收购YY消息带动过的利好,更多的是当时市场上刮着两股风,一股是直播,另一股则是AI。
那时候,百度重心还在打磨移动生态,疫情期间线上流量的迸发直播商业增长不断刷新的认知。彼时的百度也打出知识直播的大旗。
所以当时对于收购YY,百度调子起很高。
百度创始人李彦宏就公开曾表示:“(收购YY)使得百度成为中国领先的直播平台之一,并使收入多元化战略再迈进一大步。”
对于自家的直播业务,李彦宏也是亲自站台不遗余力。
2020年5月,李彦宏也在百度直播开启了自己的直播首秀,与樊登一起到百度直播带货。
百度搞新战略总是雷声大,雨点小。
后来的百度直播与百度电商渐无声量,所谓的知识直播还是太曲高和寡,带不来人气也带不来销量,到头来成为一场“品牌与公关”的“自嗨秀”。
对于自家的直播业务,当初李彦宏捧得有多高,现在“啪啪打脸”就有多狠。
说战略性放弃,可能不太准确,但如果当年收购YY能够让百度“迈进一大步”,那么如今终止收购,也可能意味着百度的直播业务“后退一大步”。
这种“战略性后退”,恐怕隔壁自动驾驶业务线的同学们再熟悉不过了。
今年6月初,百度智能驾驶事业群(IDG)首席产品架构师郭阳离职,离职前,郭阳主要负责百度智驾产品自主泊车(AVP)、行泊一体(ANP 2.0)等项目落地,汇报人是总经理储瑞松。
郭阳离职之后,百度IDG旗下智能交通事业部被划到了智能云事业群,自动驾驶业务线进一步被拆分。
事实上,郭阳离职后不久,储瑞松也离职,外部猜测离职原因在于商业化落地不及预期。如今百度自动驾驶的落地品牌就只剩下了岚图和极越。
于外而言,核心人员的变动业务线的拆分,在外界的眼中恐怕就是百度自动驾驶业务“收缩”。
于内而言,自动驾驶商业化落地进展困难,百度自动驾驶在内部的战略权也就进一步降低了。百度内部人士也向媒体透露,百度的宣传重心也不再是自动驾驶。
要知道,自动驾驶这个战略业务,曾经被百度视为第二生命曲线。
为了给百度自动驾驶站台,李彦宏也曾抛头露面大谈车路协同,并且耗费心血写出《智能交通》一书,还在得到录了音频课。可谁能想到,如今的百度车路协同业务并入智能云,也为百度自动驾驶商业化前景蒙上了一层迷雾。
人们也不禁感慨,当自动驾驶光环逐渐黯淡,二级市场返璞归真要求商业化落地进展之时,百度自动驾驶业务的真实战斗力才逐渐被外界所了解。
其实,自动驾驶业务线还不是最惨的,最“惨”的是造车业务。
与自动驾驶一样,造车业务在百度内部的优先级很高,也一直被当作未来的重要支柱业务来做。
李彦宏本人也对百度的汽车业务寄予厚望,不仅到访位于上海嘉定的集度汽车总部,考察集度首款汽车的情况,还明确表示把集度汽车预订量写入OKR。
在集度为员工鼓劲儿时,李彦宏曾表示:“集度,承载了百度的造车梦……我很想加入你们,大家一起干。”
当时的李彦宏没想到的是,这个梦醒的有点快。
百度造车相关业务并不如预想的顺利。造车相关业务几经波折,先是投资威马失败,后来是因造车资质问题卡在落地,无奈之下,百度只能让出主导权,由吉利主导成立新品牌极越,集度转而向极越提供解决方案。
虽然对外的PR口径是解决了生产资质问题,但在外人的眼中,主机厂变成了集度的“甲”方,百度造车这件事似乎已经凉了一半儿。
毕竟在投资者眼中,做方案整合商和下场造车是两码事。一个是供应商,另一个是车企,估值逻辑完全不同。而这几年,不管是比亚迪还是特斯拉,真正吃到汽车行业蛋糕的都是亲自下场的车企。
对此资本市场的反应也很直接,就是跌给你看。
2023年8月14日吉利发布极越品牌,8月18日百度港股股价大跌8%,随后百度股价也是一路向下,直到11月底才微微反弹。天眼查APP显示,百度2021年3月登陆港股,彼时交易金额达到239亿港元。
有着同样命运的还有百度的元宇宙业务。
2021年11月,Facebook宣布改名Meta,元宇宙概念受到追捧。此后,百度迅速跟进,推出“希壤”元宇宙。这一年,百度甚至把Create 2021百度AI开发者大会的主会场,放在了希壤APP里。
后来呢?时任百度副总裁、希壤负责人马杰宣布离职,百度元宇宙业务也再无声浪。
实际上,无论是直播,还是电商、元宇宙、自动驾驶、造车……任何的时代潮流面前,大家能看到的还是“一样的配方”,还是“一样的味道”。
百度还是那个一成不变的百度:屡败屡战,屡战屡败。
毕竟,PC时代的百度赚得盆满钵满,要真刀真枪地去拼产品、拼服务,百度可能要“刮骨疗毒”,去做出更多改变。
YY之后,大模型离“战略止损”还有多远?
要说真刀真枪地拼产品,百度眼下就有一个机会:大模型。
12月28日,百度CTO王海峰透露,文心一言用户规模已经破1亿。总用户数之外,并没有公布关于文心一言的更多的用户交互数据,比如DAU、MAU、付费用户数量,再比如用户续费率等数据。
这些数据,其实比一个总用户数量更能反映出一个互联网产品的真实竞争力。
老互联网人都知道这么一个段子:阿里靠运营,腾讯靠产品,百度靠技术。老实讲,技术能力之外,这些年百度做了搜索、网盘、做了贴吧一系列的产品,产品能力总体还是及格的。
只不过,接下来的文心一言这个大模型产品,则是百度自从推出第一款搜索工具以来,面临的挑战最大,难度最高的一款产品。
大模型走到前台,市场期待的是应用意义上的“产品化”。
从用户的视角来看,如果产品化程度越高,解决的实际问题足够多,并且足够好用,那么大模型应该能够快速落地并产生收入,就像当年移动互联网时代的APP那样。
那么在应用端,大模型的落地进展到底如何呢?
从现实来看,并没有几家企业在大模型领域真正产生大额收入,绝大部分都是靠着融资以及创始人自有资金将企业往前推进。
用一个刺耳但真实的词语描述:行业还处在初创阶段。
红杉资本的一份数据更能说明一些问题。除了一些消费公司拥有60%—65%的日活或者月活相比,生成式AI应用程序的中位数仅仅14%。
言下之意,用户的参与度其实很低。
另外,大模型训练算力的成本在成倍地增长。
数据表明,某大模型公司三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同比下降81.86%,而利润下降的原因就是在大模型算力上的持续投入。
对于百度而言,如果用户活跃并没有本质的改变,并且成本在不断地上升,那么未来百度会不会像现在选择“战略止损”呢?
这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成本问题之外,百度大模型产品落地,首先要解决的,可能是强大的“内部阻力”。
要知道,大模型对搜索本质上是“替代”逻辑。
试想一下,人们想要获取知识与信息,不再是搜索而是直接AI对话,那么,搜索引擎的活跃度就会出现不可逆转的下降。
更何况,如今用户的搜索行为已经在发生改变。
在小红书上,60%的日活用户会发起搜索,日均搜索查询量接近3亿次,在抖音上,抖音搜索的月活在2021年就超过了5.5亿,而百度2022年三季度月活用户达到6.28亿。
对于普通个人用户来说,大模型能够解决大部分查询资料和信息的需求。ChatGPT和视觉搜索都在挤占搜索引擎的市场份额。
当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抖音搜索、小红书搜索以及大模型之后,搜索引擎的月活可能会进一步下滑。
如果把时间线拉长,那么用户习惯上的“替代”,一定会导致商业模式的“替代”。
实际上,当Open AI掏出Chat GPT时,最慌的不是苹果和微软,而是谷歌,这是因为大模型对搜索的替代,可能会导致搜索的商业模式被颠覆。
搜索,同样是百度牢固的现金牛业务的地基。
半年报显示,百度核心广告业务仍然是第一大现金牛业务,上半年收入为264亿元,营收占比超过了70%。
当这个地基松动时,百度能不拿出一套新的商业化变现的方式,支撑起营收、利润增长,还是未知。
所以,对于百度内部来说,大模型在C端落地越深,业绩上的压力可能也就来得越大,转型的阵痛感也就会越强烈。
届时,在缩水的绩效面前,百度内部还能不能拧成一股绳,完成“自我革命”,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
向善财经认为,类似“替代”逻辑,也同样可能发生在二级市场上。
这种替代,是把现金牛业务的确定性,换成大模型业务未来的成长性。
如今的百度核心业务正在走下坡路,搜索广告盘子越来越小,搜索+信息流的市场份额逐渐被短视频所蚕食,这个是不可逆转的大趋势。
即便如此,核心广告业务仍然是百度价值最高的现金流业务。这些都是当下能够实实在在挣到手里的钱。
大模型的商业化,其实是挣未来的钱,二级市场上看重的是成长性。
但在如今的宏观经济周期中,成长性估值是被杀最严重的。因为未来市场越是加息,货币贬值的可能性也就越高,公司未来挣到的钱可能就会进一步缩水。
拼多多为什么市值那么高,甚至已经接近,甚至短时间超过阿里的体量?核心原因之一就是业务变现的能力很强,价值确定性很高。
而且,由于Temu的快速增长,拼多多还有很强的成长能力。要知道,这个成长性是可以快速变现的成长性,而不是科技公司的那种估值成长。
对于百度来说,大模型商业化逐渐替代搜索商业化,其实也是在把“现在挣到的钱”换成“未来挣到的钱”。这种“替代”下,市场会不会给到更好的估值,可能很难说。
无论如何,AI时代已来,接下来C端应用的确都需要用大模型重做一遍,但前提是能够用大模型真正解决更多的实际问题。
接下来,如何去做好这方面的工作,就显得尤为关键。
结语:
如今,大模型最令市场失望的是,除了Chat GPT之外,没能有第二个现象级的产品出现。在众多的玩家中,百度显然是投入最大的那一个。
AI行业从来不缺等风者,但真正缺的是造风者。曾经的那个追风少年,能不能蜕变成为一呼百应的新时代缔造者,我们且行且看。
最后衷心的祝福百度,祝福文心一言,祝福大模型赛道,能成为百度“常立志”到“立长志”的转折点。
免责声明:本文基于公司法定披露内容和已公开的资料信息,展开评论,但作者不保证该信息资料的完整性、及时性。另:股市有风险,入市需谨慎。文章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与否须自行甄别。
发表评论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