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搜索
更多>> 热门搜索: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销量遇冷,市场排名下滑,iPhone风光为何不再?

2024-05-24 20:52
逐一财经
关注

苹果的神话还会继续吗?

作者 | 逐一财经

出品 | 逐一财经

在智能手机市场的竞争中,iPhone一度是无可争议的市场领导者。然而,目前苹果在中国市场上的处境却日趋尴尬。

日前,国际知名数据研究机构,包括国际数据公司(IDC)、Canalys以及TechInsights等机构发布了关于中国智能手机市场出货量的详细报告,这些报告均指出:iPhone在2024年第一季度的出货量出现了显著的下滑迹象,并且苹果目前的出货量和市场排名,目前已被昔日的竞争对手华为全面超越。

IDC的统计数据显示,苹果在本季度虽然获得了15.6%的市场份额,但这一成绩仍无法与并列第一的华为与荣耀相提并论——华为与荣耀分别以17.1%和17%的市场份额并列市场榜首。同时,苹果也未能超越OPPO,后者以15.7%的市场份额略胜一筹。

而且相较上一季度,iPhone的出货量呈现6.6%的下降趋势,市场排名亦从原先的领先位置跌落至并列第三。而并列领先的荣耀与华为同比增幅分别高达13.2%和110.0%,增长幅度远远领先苹果。

Canalys的统计数据则显示苹果的出货量仅达到1000万台,排名第五,同比降幅达到25%,市场排名也从原先的首位大幅滑落至华为、OPPO、荣耀、vivo之后,成为头部五家厂商中跌幅最为显著的一家。

而TechInsights发布的数据则显示,在2024年第一季度手机出货量统计结果中,苹果以13.7%的市场份额未能跻身前五名,被归为“other”之列。这一结果对于苹果而言,无疑是一个不小的尴尬。

针对苹果公司在业界出现的这一罕见“溃败”现象,多家数据调研机构对此进行了分析。

IDC分析指出,苹果出货量下滑的根源在于安卓手机在创新方面有着强劲表现、IDC认为,与安卓手机相比,iPhone在创新上显得较为欠缺,例如,目前的安卓手机在AI技术方面都比较积极,但iPhone在这方面则显得相对保守。这种在产品创新上落后于安卓,使得iPhone在市场上的竞争力不可避免地逐渐减弱。

IDC的这一分析观点得到了部分业内分析人士的赞同。

另外一些行业人士还认为,iPhone不仅在AI技术方面落后安卓,在手机性能、功能、设计等方面,iPhone也远远落后安卓手机。比如在中国市场上一直备受用户需求的“微信双开”、快充、续航等功能早已成为安卓手机的标配,但这些功能对iPhone手机来说却遥遥无期。

随着智能手机供应链的日益成熟,众多中国本土手机品牌亦开始崭露头角。这些手机品牌在性能、设计以及功能等方面均展现出超越iPhone的优异表现,同时在价格上也具备显著优势。

在目前的市场上,iPhone手机的售价又普遍高于安卓手机,因此更让很多消费者在选择手机的时候,自然会更倾向于选择功能更多、价格更便宜的安卓手机。

基于这些种种因素,很多消费者于是逐渐对iPhone手机祛魅。

除了iPhone手机本身在产品创新方面存在不足之外,iPhone需要面对的市场和环境,也是导致苹果出货量和iPhone市场排名下滑的主要问题。

在中国市场,蓬勃发展的本土品牌的崛起,将成为iPhone的第一大竞争对象。

尽管一些中国手机品牌曾遭受美国官方的制裁与打压,但这些品牌并未因此倒下。相反,它们在芯片研发、操作系统创新等方面取得了坚实的进步。

这种局面的形成,不仅彰显了中国在芯片技术和操作系统领域所取得的巨大突破,更在产业链层面反映出中国智能手机供应链的日益完善与成熟。

对于iPhone而言,这是一个相当不利的竞争环境。

此外,苹果在其他市场所面临的危机同样不容忽视。在中国市场,苹果的主要竞争问题是和中国本土厂商竞争,但在海外市场,苹果所面临的挑战除了品牌之间的竞争外,还有更为复杂且难以控制的法律、地缘规则等问题,这将增加苹果的运营风险与不确定性。

前不久,苹果在欧洲市场刚刚与欧盟就App Store的垄断问题达成和解——在欧洲市场,苹果将开放App Store,iPhone用户除了App Store之外还能从其他渠道安装APP应用。

作为iPhone的护城河和苹果公司的现金奶牛,App Store被迫开放的局面也意味着苹果的腹部地位不再固若金汤,这对苹果在一些区域的商业竞争而言,也或意味着苹果或将一直面对不确定的法律与政策风险。

对于中国市场的问题,苹果的策略很简单,降价销售即可;但对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法律与地缘规则,苹果该如何?

时代的车轮滚滚向前,苹果亦随之展现出不同的姿态。这种变化,或许正是苹果在新的竞争环境下所做出的积极尝试。

       原文标题 : 销量遇冷,市场排名下滑,iPhone风光为何不再?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