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搜索
更多>> 热门搜索: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钉钉生态大会启示:独角兽与大平台,关系进入新时代

图片

6月26日,钉钉在北京举办了“2024钉钉生态大会”,“AI”和“出海”是此次大会的关键词。

在大会上除了“AI搜索”,“AI助理”,“AI会议硬件”等落地功能的发布,值得注意的是,钉钉还宣布将集成阿里的通义大模型,以及六家独角兽大模型:MiniMax、月之暗面、智谱AI、猎户星空、零一万物、百川智能。

动作不小,但可惜被抢了先手,同为办公协同平台的飞书提前两天就宣称与MiniMax、月之暗面、智谱AI、零一万物、百川智能、阶跃星辰等多个独角兽大模型达成合作。

值得注意的是,钉钉背靠阿里,飞书背靠抖音,阿里抖音都是当前国内的巨型平台,拥有最丰厚的大模型研发资源,以及领先的通用大模型底座,而此次合作的大模型中,MiniMax、月之暗面也都显然是通用大模型。

按理说这些巨头的通用大模型,跟独角兽公司的通用大模型原本是竞争关系,那么在这样的合作中,各方的商业化考量是什么?以及为什么是现在才开始有这个趋势。

01、独角兽们的野心与瓶颈

实际上在全球,大模型要和所属平台分开发展已经成为新的趋势。这其中的原因在于,大模型如果和所属商业平台捆绑太深,排他性太强,并不有利于平台和模型双方的成长。

这具体表现在,当大模型与特定平台紧密结合时,可能会限制模型在其他场景的技术积累,同时平台本身的商业模式也只会框定在具体的大模型中。

也就是说,站在巨型平台视角,让自己的大模型走出去,甚至是让其他大模型走进来已是大势所趋。例如此前昆仑万维旗下的Opera与谷歌云达成了深度合作,将谷歌的Gemini大模型整合到了其原生浏览器AI助手Aria中。要知道谷歌自己的主要产品之一也是浏览器。

这一年半的时间里,大模型的商业化落地大多也都是寻求外部合作,但此前的合作双方主营业务往往不会产生竞争,例如大模型集成到硬件合作伙伴上。其实这些独角兽大模型本身也可以发展成一个互联网工具或平台,并且对于这些独角兽来说,能够利用技术发展成新的巨型平台是最理想的商业化愿景,然而在此次这些大模型独角兽依然选择了钉钉这样的平台合作。

且不说国内的独角兽,即便全球大模型独角兽最大风向标OpenAI,此前一直想做的也是依托自己的技术和曝光度将自己平台化。这些动作包括但不限于发布多款多模态大模型,其平台面向C端用户收费,以及OpenAI的应用商店。

但OpenAI经过爆火之后一年半的探索,他似乎也终于明白,大模型落地的瓶颈恰好就是卡在了平台化的野心上,想让用户仅仅因为技术就去其所搭建的平台上做多元场景任务并养成习惯,终究过于理想,OpenAI显然同时还需要押注其他路径。

6月12日,OpenAI和苹果官宣了合作,两方的合作意图暴露了各自目前的困境。从苹果视角来看,苹果通过与OpenAI的合作,有助于其语音助手Siri的发展,并且可能推动iPhone的销售,至少在其他手机友商纷纷强调要做AI智能设备的时候,苹果不会这一浪潮中落于下风。而在OpenAI视角来看,将其产品整合到苹果产品中,能让它接触到苹果全球的用户,OpenAI将通过这一应用场景获得巨大曝光度。

图片

由此次合作不难看出,苹果的困境是自身AI的落后,而OpenAI的困境就是用户增长见顶,或者进一步来讲——场景数据收集能力见顶,而数据又恰恰是未来大模型发展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从OpenAI这一年半吃的各种“官司”来看,其不可谓不缺优质数据来源,跟纽约时报的内容调用争议到现在都没有下文。尽管苹果本身也是硬件设备,但是此次合作本质又并非大模型集成到硬件,而是OpenAI将进入苹果生态这一平台上。

这一切,国内的所有大模型独角兽都看会在眼里。

既然连全球风向标也无法在大模型平台化上走出一条很好的路径,暂时加入了其他平台,那么既缺场景数据又暂时没办法做到平台化的独角兽大模型,自然也会暂时“放弃美梦”,选择跟已经成熟的平台生态合作。

02、平台和大模型都在开放生态

此次钉钉跟大模型的合作模式有三种,很大程度上也预示着以后其他互联网平台与外部大模型的合作方式。

钉钉与自家通义大模型的合作模式是由其承担IM、文档、音视频等产品的AI能力。而与已经官宣的几个模型的合作模式也是结合其大模型的特点,探索不同模型能力在产品和场景中的应用。例如,钉钉正和月之暗面一起,基于大模型的长文本理解和输出能力,探索教育类应用场景。

图片

在AI Agent开发方面,钉钉已向大模型生态伙伴开放AI助理(AI Agent)开发平台。开发者在钉钉上创建AI助理时,除了默认的通义大模型外,还可以依据自身需求,选择不同厂商的大模型。

针对客户的个性化场景和需求,钉钉将与大模型厂商一起,为客户定制相应的智能化解决方案,并提供模型训练调优、AI解决方案打造、AI定制应用开发等服务,还可实现模型的私有化部署。

这三个模式处于三种不同的融合层级。其中融合最轻的便是AI Agent,本质上是大模型调用平台的数据接口,自主在平台上打造附加应用,而这也会是最开放的模式,以后有望融入更多厂商的大模型,此种方式是真正围绕平台生态而生的,主动权在平台手中。

而另外两种模式的区别则是在于——先融合平台和大模型能力后匹配客户/先匹配客户后定制融合,前者主动权在平台和大模型双方手中,而后者主动权在客户手中,事实上这也是目前大模型以及以往新技术诞生时,商业化最主要的两种思路。

具体而言,先有能力后匹配客户能够发挥出更大的商业化价值,而先匹配客户后定制化融合,对于整个平台宏观层面的结构来说并不会影响太大,毕竟办公协同平台的核心能力是为企业建立工作及管理流程,而定制化的流程对通用流程的影响有限。

而这三种方式为今后平台和独角兽在AI层面的合作铺垫了一个很好的框架。

众所周知,目前市面上主要的三款在线协同办公管理软件,钉钉的优势在于工作流程管理,而飞书的优势在于内容流程管理,企业微信则在于营销流程管理。就原本的生态开放程度而言,企业微信由于背靠微信体系,自带强大的第三方生态和C端用户,其生态的合作模式大多也是围绕接口调用自行研发应用而来的,而非战略向合作,所以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没有看到企业微信官宣跟哪个独角兽大模型合作的消息,因为本质上来讲这些大模型都可以随时接入企业微信。

事实上,不仅是办公平台在开放自己的生态,大模型本身也在开放自己的生态,毕竟上述的MiniMax、月之暗面、智谱AI、零一万物、百川智能等等,不仅选择了钉钉,同时也选择了飞书,保不齐以后还会同时选择更多类似的平台,更不用说这些大模型与其他不同类型的平台也有合作。

这样的多边开放生态,就注定了大模型独角兽和巨型平台实际上站在了一种平等互选的关系上,尤其是这些平台背后的母公司本身也投资了这些独角兽大模型,比如阿里和腾讯都投资了MiniMax和月之暗面,毕竟对于其母公司来说,多方押宝才是最理智的选择,同时从目前的投资方式来看,其母公司也不会吞并这些独角兽。

那么在这样的基础上,大模型本身才有更多可能在更多场景得到落地,并逐渐将自己发展成平台。简而言之,现在国内大模型独角兽已经放弃了直接平台化,纷纷选择了先场景化后平台化的路径。而唯一能够同时驾驭平台化场景化两手抓的独角兽,也只有OpenAI了。

03、写在最后

独角兽和大平台的关系往往会有两种,一种是独角兽熬过了所有的围追堵截,自己成为大平台,一种是独角兽本身被大平台彻底纳入麾下,也许会有其他类型的特例,但在商业世界,最主要的还是这两种情况。

而现如今正在释放的信号则是,独角兽和大平台的平等性,良性竞争,共同发展性,这一切都来源于新技术带来的革新,让独角兽具有足够的主动权。

事实上这也是最理想的商业世界状态,每一个新技术的出现都会发生此种商业格局巨变的情况,这本质上是技术对商业世界的降维打击。

毕竟商业模型容易复制,而核心技术受法律保护。

*题图及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

       原文标题 : 钉钉生态大会启示:独角兽与大平台,关系进入新时代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通信 猎头职位 更多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