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搜索
更多>> 热门搜索: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苹果的“妥协”与阿里的野望:一场各取所需的商业权谋

2025-02-14 10:11
港股研究社
关注

今日港股开盘后,阿里股价一度上涨近9%触及123港元,创去年10月以来新高,从年初至今,阿里股价已整体上涨超40%。

图片

图源来自pixabay

股价持续上涨背后,既有与苹果合作的利好催化,也折射出中国科技企业在全球AI产业链中的角色升级,更揭示了全球科技竞争格局的深刻变革。

如今,阿里作为中国互联网科技股中的代表,在经历长期的估值低迷后,也开始呈现价值重构的迹象。可见市场对于中国科技资产的定价逻辑正在发生剧变。

技术崛起催生价值重构

过去,市场对阿里巴巴的低估主要源于全球市场对中国科技创新能力存在系统性的误判。

摩根士丹利最新报告显示,全球投资者在评估中国科技企业价值时,往往沿用传统互联网思维,未能充分认识到阿里在前沿科技领域所取得的重大突破。

而且,投资者对阿里巴巴的定位过于单一,仅将其视为电商企业,严重忽略和低估了阿里在云计算和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积累。在当前的估值体系中,阿里巴巴在云计算和AI领域的业务价值几乎被彻底忽视,没有得到应有的评估。

再者,地缘政治等非基本面因素持续干扰,使得阿里巴巴的估值面临巨大压力,难以在市场中体现其真实价值。

而现在,国内初创企业DeepSeek的出现引发了全球轰动。其开源大模型在性能上接近国际领先水平,训练和推理成本也大幅降低,快速缩小了中国与美国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技术差距。

DeepSeek打破了人们对大模型训练成本与性能关系的固有认知,为AI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吸引了众多企业和研究机构的目光,推动AI技术在更广泛领域的应用探索。

与此同时,阿里云于1月底正式发布的通义Qwen2.5-Max模型也在多个核心技术指标上实现突破性进展。在权威评测平台ChatBotArena的测试中,通义千问2.5-Max获得1332分,位列全球第七,在数学和编程能力的单项测试中更是排名全球第一。

对比来看,选择开源路线的阿里云与DeepSeek,正带领国内“全尺寸、全模态、多场景”的开源“大部队”齐头并进,已经成功超越Llama成为全球最大的AI模型族群。

人工智能巨头OpenAI虽以闭源模式维持技术壁垒,但面对中国模型的冲击,态度也开始有所转变,预计未来将重新制定开源战略。这样一来,全球AI开源主导权也在由美国向中国转移。

足见DeepSeekRI和阿里通义Qwen2.5-Max的成功已经逐步扭转了市场认知。随之而来的是,春节后港股与A股的科技板块均呈现强劲走势。以阿里巴巴为首的中国AI科技股价连续上涨,带动市场对中国科技股的信心快速恢复。

竞争暗流:差异化路径下的合纵连横

最近,领衔中国AI的阿里,其带给市场的重磅惊喜还远不止于此。

图片

据港股研究社消息,苹果已经选择阿里巴巴作为合作商,双方将为中国iPhone用户共同开发AI功能。预计苹果AI将深度集成阿里通义大模型的多项功能,以重构照片搜索、文本重写等能力,提升在摄影、文本处理等场景上的体验。

这是一个极具风向标意义的信号。

对苹果而言,通过本土化创新重获消费者青睐迫在眉睫。2025年第一季度,苹果在中国销售同比下降11.1%,收入降至185.1亿美元。苹果CEO蒂姆·库克也将市场份额下降的部分原因,归因于AI功能尚未在中国上线所致。

市场份额的下滑也不容乐观。IDC最新发布的手机季度跟踪报告显示,2024年苹果在中国智能手机市场份额已跌至15.6%,位列第三;vivo则以17.2%的占有率位居首位,较上年增长10.3%;紧随其后的是华为,占有率为16.6%,增幅显著达50.1%。

对阿里来说,这次能够脱颖而出,其数据、模型能力是关键因素。而大模型能力之外,阿里巴巴在落地部署、算力等AI基建方面也具备优势。

相较之下,近期广受关注的Deepseek频繁出现“服务器繁忙”,算力明显捉襟见肘。而阿里则实现了模型能力、算力、数据等多维度的相对平衡。

与苹果合作,不仅可以带来直接的模型授权收入,更有望将推动阿里巴巴云在开发者生态中的渗透,阿里云的价值将会随之持续提升。

而且,这也是阿里AI技术首次深度整合进全球顶级硬件生态,预计将打开年规模超百亿的智能终端服务市场。不仅可以提振投资者对阿里技术变现能力的信心,也为苹果在华市场复苏提供了新叙事。

但更深层次的影响在于估值逻辑的转变。传统思路下,阿里的估值多基于电商与云计算业务,而此次合作证明其AI技术已具备“可输出的商业价值”。

开源生态的规模、跨领域适配能力以及与超级平台的协同效应,成为了估值模型中的重要变量。这不仅为阿里带来价值重构的契机,也为全球科技企业的技术资产定价提供了新范式。

中美技术竞合诞生“第三选择”

宏观来看,持续加速的技术竞赛正在倒逼中国AI企业“集体突围”。

2024年以来,百度文心大模型、华为盘古大模型相继在金融、制造领域落地;字节跳动依托短视频数据训练的AI推荐算法已渗透至海外市场。

图片

图源来自pixabay

再到阿里与苹果达成合作,中国企业开始依托于丰富的应用场景和庞大的数据资源,由单点突破转向生态构建,走出了中美技术竞合的“第三条路径”。

不同于过往的“脱钩”叙事,这种“竞合模式”有可能成为跨国科技公司应对多维度风险的新策略,也有可能倒逼其他国家重新评估技术封锁政策的有效性。

而且,相较于传统“技术输出”模式,阿里与苹果合作中,阿里获得了数据主权与知识产权分配的更高话语权。例如,淘宝、天猫的消费行为数据将与苹果设备生态深度融合,形成“用户需求-数据反馈-功能迭代”的闭环。

这一模式为其他中国科技企业参与全球产业链提供了范本,标志着从“市场换技术”到“技术换市场”的路径转变。

长远来看,“第三选择”下的未来合作也有望进一步推动全球科技产业链向分散化演变。比如,苹果原本高度集中的供应链体系(以台积电、富士康为核心)开始向技术合作伙伴延伸,阿里作为软件服务提供方,可能带动中国AI芯片、数据服务等配套产业的升级。

这种“软硬协同”的供应链模式,或将成为全球制造业数字化转型的新模板。

而此类合作若常态化,传统以国家或技术标准划分的“科技阵营”可能被打破,取而代之的是基于技术互补的动态联盟网络。例如,欧洲企业可能效仿苹果,选择与中日韩企业合作以平衡美中影响力。由此,全球科技的阵营化特点随之消解。

从阿里估值回归,到苹果与之合作。这不仅是全球企业对中国市场本土化需求的回应,也是中美科技企业从竞争走向互补的里程碑。其影响已超越企业层面,深刻映射出全球AI竞赛、供应链重构与资本估值逻辑的颠覆性变革。

作者:璟松

来源:港股研究社

       原文标题 : 苹果的“妥协”与阿里的野望:一场各取所需的商业权谋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