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权投诉
搜索
更多>> 热门搜索:
订阅
纠错
加入自媒体

知乎造血能力薄弱,周源“押宝”新职人

2023-07-24 14:27
拾盐士
关注

匿名下线,知乎“上浮”?

《拾盐士》|出品

面对黄渊普的“炮轰”和节节败退的股价,知乎匿名机制终成历史。

近日,知乎创始人、董事长兼CEO周源发表了“我们都在乎”主题演讲,周源表示,“我们在昨天下线了匿名功能入口,告别了这个十二年的老功能——既往不恋;用专业真实的身份去讨论、去分享,去发现——纵情向前。”

6月20 日,亿欧网创始人黄渊普在朋友圈“炮轰”周源,称自己在知乎上被人用匿名爆料贴抹黑。第二天,黄渊普又在微博发布长文,对周源进行实名举报。

6月22日,周源在朋友圈对近期知乎匿名功能争议做出回应。周源称,匿名功能初衷是希望维护一个开放讨论的社区环境,用户在分享个人经历的同时没有个人隐私方面的顾虑。在今天复杂的沟通环境下,这个机制也产生了越来越多的困扰,知乎会做出改变。

7月7日,知乎通过官方账号“知一声”发布匿名功能将于7月14日下线公告。同日,国家网信办就《网络暴力信息治理规定(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其中也提到禁止创建以匿名投稿、隔空喊话等名义发布导向不良等内容的话题版块和群组账号。

知乎匿名时代的终结,给知乎乃至整个互联网社交平台带来的影响必将是广泛和深刻的。

互联网分析师葛甲认为,知乎匿名机制的下线,是限制用户利用匿名来发表不良内容的便利,来加强“优质内容”的建设,通过损失一些商业利益,减少相关的行政处罚和恢复其早期“专业、理性”的定位。

周源面临理想与现实的“博弈”

“来知乎,分享你刚编的故事。”近年来,定位于严肃知识内容平台的知乎,多次因匿名机制衍生出的不实信息而备受质疑,甚至被诸多网友调侃为“编乎”。还有早期的知乎玩家更是直言“知乎已经不是曾经的知乎。”

2008年,周源因为对“apple”的热爱,加入了一个名为apple4.us的博客网站。这个博客网站汇聚了来自世界各地、各行各业的热爱“apple”的人士,他们的讨论从“apple产品”到互联网与人的关系,这给了周源灵感:能不能做一个规模化、扩大化的apple.us。周源看到了Quora之后,也就有了中文版Quora——知乎。

周源在创立知乎前就意识到了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他曾谈到过,要尊重做社区的节奏,流量无用。当小圈子做到规模化以后,它的质量肯定会严重下降。所以他想创造的社区是无数个小圈子组成,围绕各自擅长领域进行沟通和交流。

带着丰满的理想,知乎于2010年12月上线,以邀请制的形式注册,并以首批“高质量”用户专业的PUGC在互联网江湖立起门面,为早年的知乎立住了严肃知识讨论的定位。

知乎的首批用户不乏李开复、马化腾、徐小平等大佬级别人物。日后,知乎用户“人均985”的梗,确实是早期知乎用户的真实画像。

转折发生在2013年,知乎将会员邀请制改为注册制,于是用户增长量异常迅猛。用户数量从2012年年底的40万,飙升至2014年年底的超1700万,成为了国内最大的问答社区。2017年时,知乎的注册用户总数便已超过1亿人。

随着用户飙升,知乎早期创立起来的社区遭受了严峻的挑战:精英的“小圈子”被普通用户的“大圈子”严重挤占,两者的需求难以调和。

作为开放式社区,用户所关注的内容,是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用户数量的急速增长,知乎社区的精英浓度被迅速稀释,普通人并不关心前沿科学、量子力学,也搞不懂深奥的哲学,而是对明星八卦、情感故事更感兴趣。

在匿名机制的加持下,用户为了吸人眼球,编造新奇故事、发表引战言论和不当言论等,严重影响知乎了的形象与口碑。例如,在2021年12月20日,知乎因多次出现法律法规禁止发布或者传输的信息等问题,被北京市网信办约谈。

但知乎并没有推出有效的平衡机制,庸俗化、浅薄化已经是知乎社区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它逐渐从一个专业、严肃的问答平台,变成了故事会一般的灌水论坛。

此时,知乎的匿名机制已不再是周源一开始设想的那样,为保护答主、开放讨论提供便利,反而变成了为吸引流量而编造信息、人身攻击、网络暴力的隐身衣和护身符。

内容定位尴尬

优质用户纷纷“出走”

在大部分的老用户看来,知乎应该像原本一样,是一个理性、严肃的知识分享平台,而不应该成为人们抒发自我感情、分享情感八卦的故事会。

一位入驻知乎十余年的老用户认为,知乎应该是像创办时一样,能够学到很多专业知识、看到不同的观点,各领域大神“百家争鸣”。而现在的知乎看上去“一地鸡毛”,她心中的知乎正在“慢慢死去”。

一方面,知乎没有抓住知识变现热潮,大量大V被挖走。后来,知乎为了盈利,开设小视频,接大量广告,严重影响了老用户的体验感。

2016年,知识服务APP“得到”和付费问答平台“分答”的上线,掀起了知识变现的热潮。字节跳动的悟空问答更是来势汹汹,据多位业内人士透露,字节跳动直接从知乎挖走了300个大V。这给刚刚构建起来的知乎社区当头一棒。高质量用户的出走,普通用户的攻占,使得知乎的内容更加“下沉”。

2018年,知乎上线了短视频。在知乎的推荐板块中,猝不及防的土味小视频,越来越多的广告,问题下面占据高位的回答可能是盐选的付费小说。这些都让优质用户慢慢对知乎失望。

另一方面,随着知乎优质老用户的“退乎”,知乎专业、理性的定位也逐渐消失了,基于观点分歧的对骂和新奇故事的编造大行其道,“编乎”的形象愈发深入人心,比如曾经引发轰动的“江西天价彩礼事件”,产生的不良影响可谓巨大。

可见,知乎的每次改版并没有挽救内容“下沉”的问题,反而让知乎夹在中间,既沉不下去也浮不上来。

盈利能力成“硬伤”

匿名下线后“新职人”能救知乎吗?

这些年,知乎虽然依靠内容“下沉”保住了更大的流量,但并没能因此而盈利。变现能力薄弱,成为知乎未来发展的“硬伤”。

财报数据显示,在2020-2022年,知乎的营收分别为13.52亿元、29.59亿元、36.05亿元,尽管营收规模持续增长,但知乎并未赚钱。这三年知乎的净亏损分别为5.18亿元、12.99亿元以及15.78亿元。

 

而当今互联网红利正在退潮,大厂们面临白热化竞争,纷纷将降本增效作为经营要义。二级市场也开始心急,盈利造血已经成为知乎的一道必答题。

知乎也因此从一家慢公司变成追风口的公司,在知识付费、直播、短视频、电商等业务上均有尝试,几乎是时下互联网流行什么,知乎就做什么。但遗憾的是,知乎这些新业务尝试并没有掀起风浪。

据知乎财报显示,2023年,知乎主要营收为三大块:营销服务、付费会员和职业培训。第一季度共计揽下9.94亿元的营收,实现33.8%的增长,净亏损为1.79亿元,比2022年同期收窄70.9%。

净亏损的减少,一定程度上得益于其降本增效的举措。另一个主要是得益于知乎付费会员规模的增长。

今年第一季度,知乎的平均月订阅会员数已经增长到了1490万人,同比增长116%。使“付费会员”成为知乎的第一大业务,斩获4.55亿元的收入,与去年第一季度2.22亿元的收入相比增长105.2%。

值得注意的是,知乎“职业培训”业务的收入正在快速增长,这一业务收入为1.07亿元,同比增长170.6%,占总营收的10.8%。

不过,截至最新财报数据,知乎仍然没能实现扭亏为盈。同时,更让人焦虑的是,知乎的用户体量似乎已经摸到了天花板。2023年第一季度,知乎的月活用户为1.02亿,同比增长仅为0.78%。

那么,当匿名功能下线后,谁能为知乎再度扛起流量和专业的大旗?这一次,知乎将目标放在了“新职人”身上。

新职人普遍拥有良好的教育和职业背景,对世界有着自己的认知和判断,追求在工作和生活上的成长,这是周源在“2023年新知青年大会”上的演讲中提到的。他表示“新职人是当今中国社会的支撑力量,也是知乎社区的主流群体。在知乎,就是和新职人在一起”。

“新职人”最早是由知乎在今年4月提出的,并随即启动了对该群体全方位扶持政策。

围绕“新职人”,知乎也进行了新的尝试,试图离消费下游更近。以今年618为例,知乎上关于“如何选购商品”的提问同比增加了155.1%,大量用户在知乎寻找好物消费答案。截止5月底,知乎“618”相关内容量环比增长272%,搜索量环比增加240%。

对于外界最为关心的匿名功能正式下线对知乎带来的影响,周源也表示,知乎正在加速社区用户实名认证,并开放了全新的快速认证通道,包括企业邮箱、企业微信、钉钉和飞书的名片认证。首先会支持400家左右的知名企业邮箱快速认证,并将尽快拓展到更多企业,覆盖更多的新职人。

新职人能否为知乎未来发展带来新的转机,有待持续观察。

       原文标题 : 知乎造血能力薄弱,周源“押宝”新职人

声明: 本文由入驻维科号的作者撰写,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OFweek立场。如有侵权或其他问题,请联系举报。

发表评论

0条评论,0人参与

请输入评论内容...

请输入评论/评论长度6~500个字

您提交的评论过于频繁,请输入验证码继续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

通信 猎头职位 更多
文章纠错
x
*文字标题:
*纠错内容:
联系邮箱:
*验 证 码:

粤公网安备 44030502002758号